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叔本华对人生一直持有悲观的结论: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不止他一人如此看待世间和人生。一些宗教教人离苦得乐,从断种种欲望开始,无有所求,随遇而安,做种种事又不执着于结果。回归内在,从把烦恼滋生的因缘统统断掉。这是哲人和宗教人士的人生观的话,平常的人又怎样看待这不知来处也不知去处的世间呢?中国人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知足才能长乐。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把目光多聚焦于幸福快乐的时光。贝多芬恰恰相反,他要扼住命运的喉咙。海明威选择自我解脱。太宰治又代表了另一类的选择: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不会有悲矜来袭。他们选择平淡,不强烈对比,少了几分欢喜也少了几分悲伤。纵然有种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世间观,他们一定也曾品尝过幸福的滋味。探讨幸福不仅是哲人,心理学家的事,和我们每个人的距离,很近。
找到何时最幸福,寻得解答,或许真的如书中所说可以调整生活秩序,享受幸福人生。幸福不是一个点,不是拥有了什么就得到了。从集中营走出来的弗兰克,人越是念念不往的,越有可能错过,不是追求就一定获得。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对很多人的调查研究,感到幸福的人多是能掌控自己心灵的人,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心理学家接触各个不同职业的人,得出一个心流的概念。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给人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代价。人们常怀一种假想,达成目标,完成心愿就会快乐幸福。可是我们的欲望,不会停留在刚刚的满足上,新的欲望迅速涌出。一般人把所有心力都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改善生活品质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使外在的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外在的条件很难让人满意,权力、地位、财富是现代文明最重视的幸福象征,总以为只要获得这些,就会更幸福。这些东西不是不重要,而是只有在使我们对自我感到更满意时才发挥作用。财富与快乐有关联,调查现实非常富裕的人平均77%时间感到快乐,生活小康的人62%觉得快乐。在人中庞大的基数上,这种差别其实很小。非常富裕的人很少。无论富裕还是一般他们都认同,针能使人增加幸福也能让人减少幸福,关键看怎么用。感官享乐可以带来愉快,却不能带来幸福,快感转瞬即逝,不是一种乐趣,经不起久久回味。乐趣不只有新鲜感,还有成就感,调动了我们的注意力参与其中,深具挑战性。
能产生心流的活动会随着自身技巧实力的提高,而对应更高的挑战。难度和技巧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时,就会激发出乐趣。难度太高会焦虑,太低则无挑战性,参与过程能找到进步和成就的感觉才是最合适的状态。很多种活动都能产生心流体验,找到自己的价值满足。一个平凡的操作工完美切割出一个一个零件和钢琴演奏弹出优美的旋律,他们的幸福感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在追逐不同的目标中,不会因目标而累,能在实现的过程中就体验到乐趣。终点不在远方,就在走的每一步中,不急不燥,循序前行。
人生整体的心流则是找到意义感,有了生命努力的方向。意义建立在目标之上,目标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而是经由目标,集中注意力,投入一种实际可行而充满乐趣的活动。我们认同自己的作为,并为此乐此不疲。音乐家,作家,科研人员都在通过某种方式,来实现人生的意义。有了使命感,会积极挑战创造,而不是以职业的荣誉称号,带来的其他利益而努力。就事情本身而言,就值得无悔付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