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日播出的《极限挑战》有这样一个环节:
先让一个高三班级的所有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之后根据设定好的六个条件,每满足其中之一,便可向前迈出六步,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否则,必须原地不动。
(我是六个条件)
18岁时,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18岁时,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着一定水准
18岁时,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家教
18岁前,是否有过两次以上出国旅行的经历
18岁时,父母是否承诺过送你出国留学
18岁时,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从结果来看,只有一名学生满足了全部条件。每一条起跑线都像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威严地审视着后面的人,难道说这场赛跑还未开始,便已分出了胜负吗?
02
尽管中国的高校年年扩招,尽管现在的大学生仿佛越来越不值钱,但对我们之中绝大多数人的父辈来说,上大学仍是他们一生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一个为国家所看重的大学生,自然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而在一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国家,两个大学生的结合似乎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于是,一个高级干部/知识分子家庭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不出现意外的话,这个家庭将在今后的二三十年里逐步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将给子女带来包括教育、生活等全方位的优势。
“恐怕这就是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吧”,原地不动的人这样想到。
03
什么是功课之外的特长?铺天盖地的广告应该会告诉你答案。
音乐和美术可以陶冶情操,甚至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
音乐和美术可以掏空钱包,这也是老百姓都知道的常识。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俗来讲,就是说钱包的厚度决定着情操的高度。
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而且还能保持着一定水准,所依靠的,自然是父母大量的资金及时间的投入,而这显然是一般家庭所负担不起的。
“我缺的不是天赋,是一架钢琴”, 原地不动的人这样想到。
04
在这个教育资源逐渐差异化、高端化的时代,子女能否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往往取决于父母所持有的资源。
精益求精的成本当然远远高于得过且过,所以高升学率的学校、高水平的教师、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等等只能是少数人的选择,而大多数人,甚至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能请个老师给我补补数学就好了,真的听不懂”, 原地不动的人这样想到。
05
前不久有一首很火的歌曲,叫《带你去旅行》,其中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
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
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
其实我特别喜欢迈阿密
和有黑人的洛杉矶
很遗憾,可能大多数人只能听着歌、看看照片去畅想一番异国风情。即便是当下,能够实地领略异国他乡之美的家庭也属少之又少,毕竟,增长见闻、开拓视野永远是最奢侈的事情。
“不知道我这一生,有没有机会出国去看看”, 原地不动的人这样想到。
06
有人问我,“钱究竟能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什么好处?”
我想了想,回答道:“更多的选择。”
对家境贫寒的学生而言,改变命运的机会并不多,考试失利往往意味着辍学打工,他们别无选择,唯有一搏;
而家境殷实的学生进可选择哈佛耶鲁深造,成为人人羡慕的学霸,退可选择海归镀金,完美的规避掉高考失利的风险,保证在每一个关键的人生节点上,都能有多张牌可以打出。
“那种学校离我实在是太遥远了,完全不是一个世界”,原地不动的人这样想到。
07
就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悲情基调的电影总会有一个温情的结局。
在经历了五个苛刻的条件后,最后一个条件也终究会让平凡的大多数看到希望。
我见过自暴自弃的富二代,也见过自信自强的寒门凤凰,并从中验证了一个观点:
自傲不一定使人落后,但自卑一定会使人平庸。
其实大多数中国父母秉承的“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的观念显然是错误的,父母可以谦虚,但不应替孩子谦虚,反而更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毕竟,父母发自内心的支持与夸赞,才是孩子最好的源动力,才是孩子改变命运、突破自我的有力武器。
“妈妈就不能夸我一回吗?” 原地不动的人这样想到。
08
“我们就没有一丝机会了吗?” 后面的人望着前面的人这样想到。
其实,所谓的人人生而平等,不过是都拥有奔跑的权利,但起跑线却是有远有近,层次分明,想要后发先至,谈何容易。
但人生终究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岁月漫长,变数无穷,自是人生百态,难言其味,个中的起承转合往往足以抵消起跑时的优势。
节目中,站在最靠前的起跑线上的女孩最终也仅仅获得了第二十名的成绩,多少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你说寒门难出贵子,我却说世事变幻无常,你唱东来志岂在封侯,我只道人生无处不青山,这胜负,终究不能全怪在起跑线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