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古体字形是象形字,上面为“日”,下面为“月”。《周易参同契》曰:“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易不仅代表阴阳变化之象,也是日月更替轮转变化的演述。日月交汇则明,通达易者可贯通天地人三才,无所不通,无所不明。
《说文解字》释义:“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蜥蜴是一种最善变的动物,被古人视为可测吉凶的灵物,以蜥蜴具象来诠释阴阳消长与万物之变。朱熹《周易本义》:“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所以《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变”,学易者当知变易之理。
“易”亦有不易之义,万物之变各有其不变之理数,其隐于无形,任而物象千变万化,理数恒而不变,乃不变应万变。“易”还有简易之义,虽物类无数,且错综复杂而变幻莫测,其单元无非阴阳二画,易之两画,一曰阴爻“––”,一曰阳爻“─”,两画叠之为两仪四象,三画具而得八卦,八卦重之六画,六十四卦成之,天地万物之象尽在其中。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虽然阴阳二画简单易懂,但是难解难行。
“经”《说文解字》释义:“经,织也。”古代织布机上纵向拉紧的丝线称为经,横向穿梭的丝线称作纬;道路南北方向称为经,东西方向称作纬。 除此,“经”还有五层意思:
其一,“枢要、关键”。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云:“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左传》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其二,义理和法则。唐朝柳宗元《断刑论》曰:“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者也。”
其三,治理、整治。《周礼》曰:“以经邦国,以致官府。”
其四,经学典籍,四书五经、十三经,《道德经》等均为后人对圣人贤达言行加以结集而整理成书,名之为经。
其五,“经”印度梵语为修多罗、素怛缆、苏怛罗,中文翻译为契经,指契机和契理的意思,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佛教经典是由佛陀诸位弟子据其49年讲经说法结集而成,其教理和教义演说目的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由字源字义可知,《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并不为过,虽易道至简,但其契理甚深,而且易象、易理和易数之要旨奥义非常人所能触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