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你!可我还是成了你……

作者: 袁筱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22:14 被阅读175次
    文/袁筱鱼

    01

    最近,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发布万字长文,字字皆血泪,无情而凝重地控诉父母对其成长道路的过分干预,称其父母“控制与伤害”了自己三十年。

    从小到大,王猛不仅连穿衣服受控制,同学朋友也都是父母认识的。甚至到了北大远离家乡、赴美留学还要被父母指派的亲朋好友监督。

    在父母看来,这些是对孩子的照顾,是关爱,是保护。而在王猛看来,却只是一种将之放置于安全领域的可持续操控。

    除了控制,伤害王猛的还有父母对他的情感忽视。

    当他不会剥鸡蛋被嘲笑,父母没有保护他;当他跟随父母去旅游,父母洋洋得意地与外人讲述如何将之培养为北大状元的经验,丝毫不顾他的个人感受……

    在控制与忽视双重“伤害”下,因为动手能力差再度被嘲笑而父母无反应,王猛再也不回家了。至今12年来,王猛与父母断绝了一切联系。

    王猛表示,其实给了父母很多机会,可父母不以为然,或把责任推给王猛自己。

    旁观者清,我们不难看出,王猛所谓的给父母机会,从来都只是他内心所想,并未真正将想法详细说与父母。

    父母没能主动想王猛之所想,固然有错,可是他既然痛苦难过,为何不及时告知父母?就算小时候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或者习惯了被压制,不敢反抗,长大后也能通过更适当的方式去沟通啊。

    可以说,他对父母的控诉是对父母绝望至极的反抗,是前三十年来怨恨累积的一种爆发。

    他声称父亲在一个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长大,极端自卑,母亲从小受宠,父母结合存在的风险对他的教育产生了影响,才导致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敏感不信任。

    所以,他习惯了体会自己的各种性格缺陷带来的自卑和伤痛,而更少体验到自己优秀那面带来的正能量。

    他控诉父母不尊重他的感受,可当父母转变对他的态度,想要接近他,他却冷漠排斥,同样地拒绝尊重父母的感受。就是说,他虽然恨父母,却还是没能跳出父母的格局,反而成为了跟他所怨恨的父母一样的人。

    02

    前段时间,有个9岁男孩因为在雪地玩耍的时候弄丢了手机,被妈妈从傍晚6点打到11点,活活打死。

    邻居反映,这个孩子很懂事,很爱妈妈,却不知道为什么经常遭到妈妈暴打。这次他在被打死前,说了最后一句话——妈妈,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

    第二天,手机找到了。可是,孩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不敢想象,那个很爱自己妈妈的孩子,是怎样绝望地说出“不想看见你”这几个字的?

    就在1月27日,福州的一个五年级男孩,因为期考不甚理想(语文89分,数学98分,英语97分),被妈妈责怪。

    爸爸不在家,妈妈和孩子吵了起来,顺手拿了一根手机充电线,先勒死了孩子。而后多次自杀未遂,便从13楼一跃而下,自己也当场身亡。

    类似这样的悲剧新闻,我经常都能看到。

    许多父母在刚生下孩子时,对孩子是没有感情的。随着付出,慢慢构建了亲子依恋。看着孩子通过自己的照料,一点一点长大,有苦有累,也有欣喜。

    可是关键就在苦和累。

    对于很多自己成长不够的父母来说,苦和累有时无法正常消解,而只能成为怨恨的来源。怨恨丧偶式生活,怨恨猪队友,怨恨干预过多的老人,最终厌恶自己,厌恶眼前的孩子(这一点可能自己无法察觉)。

    于是,他们只能一边用控制孩子的方式表达爱,一边通过打骂、责备、恐吓、忽视孩子等方式宣泄自己的苦闷疲惫。

    如果那些致死的孩子尚在人世,一定会恨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父母。可是,因为创伤太多,他们也学不会好好对待情绪,对待世界,对待他们未来的孩子。

    这就构成了所谓的创伤性代际轮回

    03

    朋友小佳,从小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好,体育项目有特长,钢琴也弹得很好。客厅、书房、甚至卧室贴满了她一个人的奖状。

    然而,她父母从来不肯定她。每次当她捧回奖状,父亲都会看看几等奖,三等奖的话,就问是不是三个人比赛,一等奖就会调侃她一定只有你一个人参赛吧?作为孩子的小佳,无法理解这样的调侃,只觉得沮丧、失望。

    她拼了命地想要证明自己的优秀,值得父母看见、尊重并疼爱。可是,父母除了给予充足的物质照料,并没有很好的陪伴,更没有倾听她内心感受的耐心和欲望。

    父母最经常对她说的话就是,你怎么这么差?你哪里优秀了?你看看那些比你更厉害的人!……父母对她的挑剔和否定,直接让她学会了贬低他人,抬高无比自卑的自己。

    她恨她的父母。高中毕业,上了一个远离家乡的大学,而后远嫁生子。

    远离了父母,可奈何父母的影子却挥之不去。

    她看着自己的孩子笨手笨脚穿袜子,一定会数落他“你怎么这么笨啊,连袜子都穿不好?”然后一把抢过来帮忙。

    看着孩子为她做的贺卡,她首先不是说“好漂亮,谢谢你宝贝”,而是很认真地打量,然后指出哪里做得不够好,下次要改进。

    每次孩子跟她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她总是没有耐心倾听,要么听到一半打断,要么听完毫无回应。

    突然有一天,她内心无比沮丧,总觉得这一幕幕场景像电影回放,而她的孩子就是童年的她自己。

    原来,她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无形成了父母的翻版。

    04

    为什么?明明她如此恨父母,明明已经远离了父母,明明受了高等教育,也学过很多与时俱进的育儿理念,可这些自己曾受过的伤害如何又发生在了孩子身上?

    实话说,这样的问题,我也常常遇到。

    曾经,我一度认为自己远远超越了父母,超越了婆婆的各种养育理念。因为我的理念是要培养一个优秀、独立、自信的孩子。

    然而,理念归理念,真正付诸于实践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很多缺点会暴露。面对孩子,甚至无法控制情绪,去进行有效的引导。

    在接受正面管教课程时,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测试,最后把我归结为遇到问题时是一个“高控制,低和善”的妈妈。

    我刚开始还想,怎么会呢。

    后来我带着这样的测试结果有意识地和孩子相处,就发现了问题。

    就拿睡午觉这件事来说。我每次带孩子睡午觉,总是自己先睡了,醒来看到孩子翻来翻去睡不着,我便抓狂发怒,吼他骂他:你怎么搞的还不睡?以后不要跟妈妈睡了?再不睡我打你!

    孩子的小嘴巴扁了,拉着被子盖住了头,身体抖着抽泣。我一看,孩子的泪水打湿了枕头,又把手举起来大声呵斥:你再哭,再哭,再哭小心我打你!

    当孩子满脸泪水把我抱住,说,妈妈我爱你,我爱你……我才终于冷静下来,想到心理学上的“共情”,体验到孩子刚才的害怕、恐惧、委屈、伤心,我万分懊悔地抱着孩子一起哭。

    这样的意识就像一个旁观者,见证着自己的行为态度,原来我真的是一位“高控制、低和善”的妈妈啊。而后慢慢便回到了小时候的碎片化记忆中,曾经,我也被这么对待。

    05

    太多太多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大过我们自身的想象。

    看起来,我们比父母接受了多得多的教育,努力往前奔跑了很久,可没料到还是无意识中习得了父母的很多缺点,甚至还可能变本加厉。

    我们把心底的伤害,新一轮地放于下一代身上,自以为是的爱他们。却犯了和父母一样的错误——自私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通过打压孩子获得掌控感和安全感。尊重生命的独立性,尊重孩子特有的发展和感受,在很多时候尤其情绪上脑时,成为了空头支票。

    如此看来,我们似乎也能理解父母为何会如此对待我们了。

    破解创伤性代际轮回最好的方式便慢慢产生:

    首先,对孩子而言,最怕无意识的伤害。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这么做对孩子来说是不好的,也许就能稍加控制,至少减少伤害的频率,慢慢调整至最轻。

    其次,将那些深埋于心底的新旧创伤,挖掘暴露在阳光下。那个北大留美硕士的做法虽然过激,言辞片面,至少他勇敢地面对了过去的阴霾。

    再次,与父母沟通。不指望父母改进,只希望自己放下。不管此前好与不好,它们都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不可抹去,坦然纳之。

    我们的放下,是为了更好地原谅自己,给自己足够的信心和安全感。

    最后,我们才能心无芥蒂地和孩子沟通,聆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双方对彼此的信任。

    让我们成为我们,让下一代成为下一代。愿他们跟我们一样,最终都能成为自己最喜欢的模样。

    取而代之的便不再是恨,而是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恨你!可我还是成了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fw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