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医经方的世界(18)
今天,我想与大家讨论的是一个看起来平常,实际上非常重要的问题。
生姜能够治疗“风热感冒”吗?
我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许多中医师治疗感冒,效果还没有民间老奶奶治病效果好。在民间,有经验的老人,在家人偶感小感冒时,生姜一大块切片,红糖少许,熬一大锅,让家人趁热喝些,发发汗,感冒也就好了。更有经验的,懂得用大枣来益气补中,抑制生姜的辛辣之性。略通医道的,还会配点甘草来调和诸药。

若患者去找部分“正统”的中医开药,如果患者身热较重,怕风,怕冷,流浊涕,脉浮数,往往会被辨为风热感冒,然后开些银花,连翘,栀子,菊花来“辛凉解表”;若患者恶寒重,发热,鼻塞身重,则被辨为风寒感冒,然后开点荆芥,防风,茯苓,淡豆鼓之类的药;结果小小感冒,不喝还好,喝了反而一拖再拖总不好,最后不得已,患者只好去打针输液吃西药了事。
什么是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我个人觉得《中医内科学》的教科书的说法有一些问题。
按照教科书的定义,恶寒重,发热轻就叫“风寒感冒”,然后用点荆芥,防风等不痛不痒,微温的药物;身热甚,微恶风,就叫“风热感冒”,接着就用些菊花,连翘,银花之类的凉药。
一些中医师按图索骥,见到发高烧就说是风热,见到怕冷就说是风寒,非但不敢用桂枝汤,麻黄汤,甚至连生姜都不敢用,结果治疗起感冒来连民间老人的一碗生姜汤都不如。

假如你去网上搜索“风热感冒能不能用生姜”,多是一片否定之声,其来源就是《中医内科学》教科书。
可惜这本书对“风热感冒”的定义可能是错误的。
假如说,“身热较著,微恶风”,就是风热感冒,就要用辛凉解表药,如何解释在《伤寒论》中,桂枝,麻黄,生姜,这类热药,恰恰都是用来治疗发热的呢?
桂枝汤,可以治疗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麻黄汤,可以治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这些都是发热之象啊。有的甚至还是高热。可是,假如方证对应,即使是用热药,治疗高热,照样效若浮鼓。
其实无论是发热重、恶寒轻,还是身热较著、微恶风,都不过是外邪犯表的表现而已。只是因为人的体质不同,对于外邪入表的反应不同。并不是说有一种风是寒的,一种风是热的。
既然是外邪犯表,那么就当发汗解表,让邪随汗出,这样表证才会好。若连发汗都不敢,那么,恐怕就连感冒都感到棘手,最后只有求助于西医。

有时温习《伤寒论》太阳病篇,我觉得就像是一份对“发汗的艺术”进行细致解说的美妙篇章。
我们再来说说生姜这味中药。·在吉益东洞的《药征》中,他认为生姜只有“治呕,兼治干呕,噫,哕逆”的作用,我觉得是有失偏颇的。
生姜是呕家之圣药,但是,生姜的确是有“发表散寒”作用的,虽然它发汗之力不强,在《伤寒杂病论》中入方90次,均是作为辅助用药,从未单独出现,可它发汗的功效还是比防风,荆芥,银花,连翘之类的药物强出不少。所以,民间用它来治疗伤风小恙,配些大枣,紫苏之类简单药物,也能取得不错效果。
所以,对于生姜能够治疗“风热感冒”吗?我的回答是,风热感冒这个概念定义上是有问题的,比较模糊。对于外感表邪,我们应当通过细细分析患者体强还是体弱,有汗还是无汗,皮肤紧凑还是疏松,精神良好还是嗜睡来用药。
例如,患者皮肤平素爱自汗,皮肤细嫩疏松,那么,就当选用桂枝汤,慢慢地、微微地发汗,不能让患者大汗淋漓,否则病必不除。如果患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则当用麻黄汤来发汗解表了。如果只是伤风小疾,则用点生姜,紫苏熬汤即可。
当然,生姜治疗感冒也有须谨慎使用的时候,口干舌燥,舌红少苔,阴虚火旺的患者忌用,或者配伍玉竹再用,否则容易损阴伤目,口角生疮。经常喝酒的患者也应慎用,因为这类患者内有实热,服用生姜,容易火邪烧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