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吗?活自己最舒服

作者: 漫胡缨 | 来源:发表于2019-01-22 11:22 被阅读189次

    转载网络

    精致吗?活自己最舒服 精致吗?活自己最舒服

    不知何时,“精致“和”仪式感”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标准。

    越来越多的女孩,都在期待成为别人口中“精致”的人。

    前几日,几名研究生就因此走红网络。

    为了追求仪式感,她们花了近万元改造寝室。

    羽毛,串灯,纱帘,这都是改造后“仙女寝室”里的物件。

    “仙女寝室”布满Led灯 / 梨视频

    然而“打脸”来得很快。

    没过多久,@中国消防微博账号指出该寝室改造有消防隐患,勒令其核查处理。

    随后,寝室装修被悉数拆除。

    但在安全问题被指出前,网上铺天盖地宣传的,是几个女生花了昂贵的价钱,打造出了“仙女寝室”。

    微博上出现#美女研究生打造仙女寝室#的话题 / 微博

    自己赚钱、自己改良居住环境,没什么不对。但令人不爽的是,这种对“精致感”的追求,总成为被吹捧的焦点。

    光鲜表象下,是把物质和外表变成了生活好坏的标尺。

    “伪精致”,正变成摆在年轻人眼前的陷阱。

    1

    逃离金钱羞耻的掌心

    过“100块”的生活

    人民日报曾对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做出总结:

    “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

    追求美好的生活本没有错,但所谓的“美好”,却可能只是表象。

    Instagram有一位网红,社交网站里的她,总是吃着摆盘考究的食物,住在一尘不染的家里,不时和朋友一起聚会。

    ins里,她的生活十分讲究 / 日本综艺《nino桑》

    这样的生活,让她在网络上备受追捧。

    直到一档综艺跟拍了她的一天,人们才发现,她现实中的生活,和社交网络上呈现的完全不符。

    为了把食物拍出美感,她只选择适合拍照的食物。

    讨厌吃蔬菜,但为了拍出色泽好看的照片,硬着头皮也要点一大碗。

    房间很少收拾,凌乱得连找到站立的空间都困难。

    但拍照时,只要把东西全推到一边,露出干净的一角,看不出来就行。

    和朋友的聚会,是伪造的。

    点食物都点两份,让照片里的自己看起来有伴。

    精心打造出来的美好,或许能让不明真相的人羡慕不已。

    可戳破虚假后,只有自己知道,真实的生活有多糟糕。

    理财师Tammy Lally提出了“金钱羞耻”的概念:

    “人们总是相信我们的银行余额,等于自我价值。”

    人们习惯把金钱等同于自我价值 / Ted演讲《诚实面对自己的金钱问题》

    为了凸显自己的价值,“打肿脸充胖子”,也要伪装过得很好。

    哪怕只承担得起B,却非要负担A。

    不顾一切,伪装自己过得很好 / Ted演讲《诚实面对自己的金钱问题》

    然而Tammy Lally认为,人们应该放下物质对自我的束缚,抛弃“金钱羞耻”。

    只能负担100块的生活,就不要硬扛1000块的日子。

    能无畏地说出“我可能承担不起”,或许才是真正的勇敢和解脱。

    2

    “伪精致”背后是消费主义陷阱

    以物质为衡量标准的“伪精致”大行其道,背后不止是人们对于“物”的追求。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指出,人们购买物品不止是“当作工具来使用”,同时也是“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

    在朋友圈晒出刚买的大牌口红,想传达的不是“我买了一个商品”,而是“我有消费名牌口红的经济实力”。

    即使买这支口红攒了很久的钱,抑或分期购入,都不重要。

    据某消费贷款产品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每4个90后中,就有1个正在使用网贷产品。

    如果说通过物质得到满足感,是“伪精致”盛行的内在原因。

    那商家、媒体传达的“物质至上”概念,就是那个推波助澜的“帮凶”。

    文化学研究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认为,大众传媒和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当下相互利用。

    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影视剧,都在告诉大众,“女人就该对自己好一点”,“做男人要舍得花钱”。

    一个精致的女人,该用什么护肤品,背什么包,佩戴什么首饰……早就被广告做成了模板。

    奢侈品因此不断被吹捧和追逐,且逐渐低龄化。

    千禧一代成了奢侈品消费主力军 / 《2017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

    千禧一代购买奢侈品的平均次数,达到了8次。

    93%的人,都有购买更多奢侈品的打算。

    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仪式感”的追求,更是煞费苦心。

    各种节日礼盒,被赋予重要意义的纪念版套装,包装精美的限量版商品……

    这一切,都被打上“仪式感”的标签。

    圣诞节,商场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 / 视觉中国

    人们沉浸其中,以为这一切都是自愿购买,实际却受到外界的深刻影响。

    有学者指出,商品和商品之间,其实存在一条“暗示意义链”。

    当你买了一部新款手机时,就会被暗示需要一副高级的耳机搭配,紧接着又会被暗示一个配套的音响……

    消费就这样,永无止境。

    盲目地以此指导生活,很可能掉进物质的深渊。

    看轻旁枝末节

    转换安全感来源

    李银河说,“在我看来,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

    许多人习惯把物质抬到过高的位置,过于看重细枝末节的讲究,来标榜自己生活得很好。

    可有时,看不见的东西,远远比看得见的更重要。

    刘若英在文章《一世得体》中,回忆祖母对自己的影响:

    “我会提醒自己脸上总要带上笑容,心中满是欢喜。这很重要,因为唯有如此,才是一切得体皆宜,这是祖母教给我的。”

    她的祖母是将军夫人,衣食无忧,但却没少干活。

    刘若英说,“祖母干的不是体力活,而是拼命做到‘得体’两字”。

    祖父是军职,家中出入的男士较多。

    祖母在家便永远形象端正,出了卧房门,就是一身整齐的旗袍。

    即便怀孕身体变臃肿,也只会假装去厕所,才解开旗袍领口的扣子。

    得体不止表现在教养,更是细致之处的流露。

    家里宴客,客人一上桌,热毛巾马上送到。

    第四道菜吃完,上冷毛巾;喝完汤,上热毛巾去油;热茶端上桌,再来条冷毛巾,以便客人吃水果甜点时清清爽爽。

    待人接物,祖母也颇为淡定磊落。

    在某次参加丧礼时,祖母听到祖父的同学在背后议论祖父脾气太过要强,祖母不紧不慢地对当事人说:

    “我家先生的确有缺点,但身为同学,您该当面提醒而不是背后议论。”

    这种得体,是发自内心的从容,和深入生活的习惯。

    愉悦了自己,也照顾了他人。

    内心真正充实丰富的人,即使脱离了物质,也可以过得美好。

    《上海的金枝玉叶》讲述了郭婉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四小姐的故事。

    郭婉莹物质富足,自小就读贵族学校,衣食无忧。

    但动荡的年代,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久,一连串重大变故后,郭婉莹家道中落。

    没有财富支撑的她,依然过得有滋有味,“养不起名贵的宠物,就给儿子买了一只小鸡,叮嘱孩子好好养着”,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她总说:要是生活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事,那个时候一定不要怕,什么都不用怕。

    苦难没有让她失去光彩,反而颇有种“苦中作乐”的骄傲感。

    心灵富足,才是好生活的真正底气。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比你更富有、更漂亮、更优秀……

    人人都不想落后,但以物质和外在作为标准,不会有尽头。

    一个人最美的时候,是真正成为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致吗?活自己最舒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ll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