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晴
很多哲学家研究宇宙、自然、上帝。蒙田是哲学家,也是文学家,他一辈子都在研究自己,所以他在自己的随笔集里坦然地宣布,他自己就是这部书的自我剖析材料。他的随笔集语言非常优美,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总是把它当成是一部文学作品,其实这部伟大作品更是一部哲学巨著。
生活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蒙田发现,人们总是将目光看向别人,朝向外面,去寻找成功的标准,比如财富、权力、地位等。
蒙田是庄园主,当过市长,是举世闻名的作家,有着巨额的财富和崇高的地位,可是他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原则:生活有千百种方式,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准则来选择生活方式。他总是向自己的内心看,真实地剖析自己、认识自己、热爱自己。
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总是在外面寻找标准,这实在是一种愚昧,我们很少将目光对着自己,从来不会去以自己的需求来定义成功的标准,而我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蒙田在作品里写他自己,写他的生活,写他的思想和感悟,完全是他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所为,你读蒙田,就是在和一个智者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启迪你的智慧。蒙田活着并不是为了追逐财富、地位、名声,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为了让自己快乐,而不是为了别人或者别人的眼光。
年近半百,慢慢学会看透,慢慢不会在意太多的外在的东西,不再向往外面喧嚣的世界,尽量向内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年纪越大就越容易触景生情,也时常会有感而发。过去却有如抽丝,即使一时忘却了也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想起。
现在这样的感觉,越发地明显了,特别是在阅读的时候,有时会很感慨或沉静,它时而源于看到的某一个事件、时而源于听到的某一个人、时而源于读到的一段漂亮的文章,哪怕是点滴感动都会令人浮想联翩一番。
这些年来从临床一线白加黑五加二地加班加点工作中脱离出来,总算有了一点闲暇时空,做我喜欢做的事情。于是,我经常漫步在春花秋月下,行走在青山绿水中,也有空闲懒懒地翻阅起过去买了却一直放置着的书籍,常常会为自己、为他人、为那些自己内心觉得值得的东西而激动、惆怅、感叹!
跟随着那些睿智哲人们体味人生,发现人生的意义和真谛。读蒙田的书总能能使你平静。在与《蒙田随笔》的接触中,总感觉这个世界就如一个简单的小孩,只是人们用太多的叹息和眼泪把世界复杂化。原本单纯的快乐往往被痛苦所取代。
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年代里,许多的人不停忙碌着,他们渴求停下来,渴求大脑的片刻休息。太累了,人都活得像被鞭打的陀螺。而蒙田在《论无所事事》中说“大脑也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直指大脑“休息”的可怕之弊。
当然我并不是赞同人应该无休止地忙碌,只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休息”。当我们放下手上的一切事务后,我们的大脑是不是正如蒙田所说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他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
蒙田所要的“休息”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读书、思考和写作。这样的才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他给自己的是精神和思维上的自由而不是空虚、无聊。
我们要让自己的大脑休息并不代表让它停止运转,放空大脑,而是选择让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徜徉。否则真正累垮、腐蚀我们的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无所事事导致的百无聊赖或者焦虑不安。
其实,我相信如今的很多人也是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们坐在电脑前,刷着抖音,打着游戏,看着短视频,或者追网剧,大脑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其实什么都没有思考,只是随着屏幕上的画面或喜或悲。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而是懒得去想,以一种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不敢大胆去面对人性的丑陋和肮脏的世界,不愿去改变这一切,于是就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可自拔。
世界越是太多的诱惑,我们越是要克制住自己,腾出一些时间,留给自己的心灵,让自己静一静;找一些事情,给大脑做一做。比如静静地读一本书,思考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又比如可以记录一下自己的思想轨迹,"三省吾身",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人生就会充实了一些,就不会是无所事事了。
蒙田的随笔运用了亲切活泼生动的笔调向我们阐明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并真诚地向我们描绘自身的矛盾。他没有犀利和咄咄逼人之风,他反而用亲切、活泼的语言让我们对“自知”这一人生命题更为深思。
蒙田的字里行间都是对生活恬静淡然的态度,是身处浮躁社会、行色匆匆人们的静心剂。走近《蒙田随笔》的一篇篇文章,唤醒尘封已久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