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 Model T 堪称“世纪之车”,改变了数百万人的移动生活。她价廉物美、灵活实用;由于她的出现,汽车不再是财富和奢侈的标志,而渐渐成为普通人生活中买得起、用得着的实用品。而福特实现低价的秘诀就在于其革命性的生产方式。
福特“高地公园”工厂,1910年1913到1914年,亨利-福特的“高地公园”工厂首次引入流动装配线,创造性地变革了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模式。“高地公园”这套先进系统的核心是一条由飞轮驱动的金属传输带。工人们可以在这条传输带上按部就班地先装磁发电机,再装变速箱,最后装发动机。这套系统最初的问题是造成了生产各环节快慢不均,慢的跟不上快的节奏,产生了混乱。但各环节很快理顺了节拍,整条流水线显现了从未有过的威力:1914年 Model T 的产量翻了一番,而人工却减少了10%;流水线使每辆车的生产效率不可思议地提高了八倍。 1914年后,福特规定只生产黑色 Model T,于是生产节拍进一步加快。福特还对车身动了不少脑筋,一方面采用全钢车身,减少了车身装配件;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启用钒钢,不但降低了车重,还提升了性能。“高地公园”工厂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业界羡慕的焦点!
著名建筑设计师肯恩素有“底特律之设计师”美誉的阿尔伯特-肯恩是美国早期著名的工业建筑设计师。他是一位犹太拉比的儿子,十一岁时从莱茵兰德搬来底特律。年仅26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肯恩发现混凝土材料不仅便宜,而且坚固、耐火,适合搭建大跨度建筑结构。于是他开创先河,在建筑中大胆采用混凝土。从1905-1907年的帕克德汽车工厂开始,肯恩用混凝土彻底改变了底特律的城市面貌。他在1909年为福特在高地公园建设的工厂更是气势逼人,不仅拥有大跨度的开放空间,还有栏杆总长超过五万英尺的采光窗;落成时被一众记者尊称为“底特律水晶宫”。八年后,肯恩在底特律西南近郊更是设计建设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厂:长达半英里(800多米)的福特红河工厂。作为他闪光职业生涯的顶峰,肯恩在1928年为底特律树立了艺术般的摩天大楼菲舍尔大厦。1930年后,肯恩的最大客户居然是苏联,老福特对此深恶痛绝。(注:肯恩一共在全世界造了600家工厂,其中521家是为斯大林苏联而造。)即便如此,老福特还是“捐弃前嫌”,于1942年请肯恩再次出山,在底特律西郊伊布西兰提建造了巨大的 Willow Run 工厂。这也成为肯恩的收山之作。
高地公园工厂的大规模生产线宣告了手工业者地位的终结。1920年代,欧洲工厂依然保留着较高的手工工匠的比例;可到了1930年代,受规模化生产和大萧条的影响,仅有豪华车和跑车能负担得起手工工匠。1914年,大多数欧洲汽车厂商的生产效率一般为一人年生产一辆车,而福特美国工厂的效率则是一人年十二辆车 - 这还是在流水线尚未完善时的水平。
美国国内市场巨大,原材料成本低廉,又没有手工业者传统的拖累,所以天然适应大规模生产的发展。欧洲汽车工业的发展则直接导致手工业者重要地位的痛苦没落,这一点在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尤为突出。在美国,这一“作坊”与“工厂”的交锋则远没有欧洲那么激烈和惨烈。然而,福特化所带来的就业和财富效应也并非免费的午餐:大规模生产不但敲响了手工业者的丧钟,也不可避免地剥夺了汽车劳工的人道尊严,使他们沦入奴隶般的境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