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小篱
最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布鲁克林有棵树》。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关于成长的书,自1943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鼓励了千千万万个正在成长中的人。
小说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贫困地区里的小女孩弗兰西·诺兰如何成长的故事。当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时,与大多数读者一样觉得这是一本让人洞悉个体如何能变得更坚强、坚定、睿智的书;而当我看第二遍,由于已经知道故事的大概,我读得更加细致,从而发现了些新的东西。
诺兰一家赤贫如洗,父亲约翰尼英俊潇洒却没有稳定工作,还是个酒鬼;母亲凯蒂年轻美丽,靠当清洁工承担起整个家的经济压力。他们经常买商店快要打烊前的食物度日;日子不好时,只能喝水挨饿。弗兰西和尼雷年纪小小便熟悉捡破烂的各种事项,靠卖破烂得到的几分钱去买零食玩具。
在其他人眼里诺兰一家是怪异的穷人:除了物质条件上,他们根本不像穷人。凯蒂无论再忙再累,都会把简陋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约翰尼经常喝得烂醉如泥,但每逢他去酒吧当侍者时,都必定穿上唯一的一件礼服,打扮得绅士又整齐才出门。别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或他的家庭居然如此贫苦。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诺兰一家特有的习惯——喝咖啡。
凯蒂每天早晨都会烧满满一大壶咖啡,让家人每顿一杯。弗兰西喜欢闻咖啡的气味,不喜欢喝,所以她的那杯咖啡在饭后往往会倒进洗碗池里。两个姨妈说她浪费,凯蒂则说:“我个人觉得,我们这样的人家,偶尔能有点东西浪费也不错,好歹也能体会体会手头有钱、不用东拼西凑的感觉。”
这样奇怪的视角将一贫如洗的穷人和大手大脚的富人连接到一起。弗兰西感觉到:“即使她比威廉斯堡所有人都穷,在某种意义上,她也比所有人更富有。她有得浪费,所以她富有。”毫无疑问,这种不因贫穷而打折的自信从此印在了弗兰西脸上。
穷究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中不乏“寒门出贵子”和苦难清贫更能磨砺人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之所以成为故事被传说,就是因为太少了。大多数家境贫寒的孩子都伴随着家穷的压力长大,认为自己穷就低人一等,内心极度匮乏安全感,进一步形成贫穷思维和狭窄的格局。
这样长大的孩子,要么对物质金钱形成无限追求的欲望,像《人民的名义》前两集中受贿无数的处长赵德汉:
赵德汉要么一毛不拔、斤斤计较,以致出来社会后交际受阻,像青年作家李尚龙老师讲过的故事的主人公:
某个崇拜李尚龙老师的小伙伴收藏的文章截图要么唯唯诺诺,内心难以获得足够的自信,这是大多数穷人孩子长大后的状态。
但这是家境贫穷的原因吗?如果是,那为什么弗兰西最终成长为一个自信聪明的姑娘?为什么有些同样家境贫寒的孩子长大后内心富足?家境贫寒不背这个锅,归根结底是父母有无正确引导的问题,是对生活的态度问题。
凯蒂和约翰尼从不在两个孩子面前哭穷。他们过着贫困又高贵的生活。他们把简陋的小屋收拾得温暖干净,出门时身上穿的旧衣服整齐得体,宁愿靠着自己的一双手而不去领救济金。我现在依然看不惯凯蒂偏心儿子的行为,但不可否认她是个善于教育的妈妈。
在缺乏食物时,她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家里没钱买食物,而是玩了一个善意的小把戏:假装他们是去北极考察、与总部失去联系、等待救援的探险家,把仅剩的丁点食物分为几份,每天只能吃上一份。
当周末凯蒂领上薪水,探险才结束。弗兰西讨厌挨饿,但很喜欢玩这个游戏。加上上文提到过的“喝咖啡”事件,足以见得凯蒂在想方设法不让贫苦的家庭影响孩子们的成长,打压他们的尊严和自信。
凯蒂带领孩子们把生活过成了诗。这里的“诗”,不是风花雪月,不是矫情造作,而是认真生活的态度。生活贫困,不妨碍我们活得体面而有骨气,和拥有一颗高贵的心。
其实一个孩子的内心富足或贫瘠,并不能完全怪罪于物质缺乏,归根结底是原生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造成的。
只要家庭保持生活的美感,正确引导孩子,即使生活不富足,他们也同样能愉快成长,成年后也可以足够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