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1日至7日,饶平县城举办学习班,内容是“701”的制作和使用。
“701”是一种植物生长刺激素,也是真菌赤霉素的分泌物。在广东省称为“701”,听说外地也有称“920”的,反正都一样,它能加快植物细胞的分裂以刺激生长。
大队决定:由我和另一位叫桌竖的知青参加县里培训,回村后负责制作(准确地说,是土法上马)并指导各生产队使用。
临走前,大队长进兄找我们谈话,分析了当前形势和学习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掌握技术,帮助大队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其实,他不说,我们也知道,外面墙壁上的大标语写得明明白白:“以粮为纲!”“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性我们更知道,不提高产量,我们的口粮怎么增加。
带着小山村贫下中农的期望,我们踏上了去县城的路,一路上,我们憧憬着未来。
“书桌,你说,如果使用701后,粮食产量提高10%,我们的口粮能增加多少?”我问。
“如果公购粮的任务不变,大队、生产队储备粮不增加,那我们的口粮就可以增加10%。”桌竖答。
我想,我们现在每个月有40斤稻谷,增加10%就是44斤,小山村种的是两季稻,再增加10%,那就是48斤稻谷。稻谷的碾米率是70%左右,48斤稻谷碾成大米就是33.6斤,一天平均定量还只有1.1斤。
“啊,太少了!”我自言自语地说。
“按照你的食量,就是增产50%也不够你吃,你忘了,前天晚上,你一连吃了9碗粥,在全村传为佳话呢!”
“你不也是?”
“我比你少1碗。”
说起前天晚上,那是井洲的农民到小山村卖蚝(牡蛎),我们没有钱买,看着又流口水,记不清是那位知青急中生智,提出用我们的番薯换她的蚝,最后竟达成协议,交易成功。又有人提议:煮蚝粥。又获一致同意,蚝粥熟了,热腾腾、香喷喷,17位知青围在一起,开饭了。现在用狼吞虎咽和如饥似渴来形容当时吃蚝粥的情形,明显是过于简单,借用武侠小说的写法:知青们用快得不能再快的速度,只一招,便把一大锅蚝粥吃得干干净净。谁也不知道谁吃多少碗,反正,这一餐是吃饱了。都在打嗝,不知谁还有心思开玩笑:“你们猜,今晚谁吃最多?是秋牛,吃了9碗。”我仔细一算,还真是9碗。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肯定有人吃10碗或11碗,因为我的速度还不是最快。
“我8碗。”因为有人把9碗定位是冠军,其他人就抢着说。
“我7碗。”不用说,数字一直向下,轮到女生表态。
“我们都是5碗。”
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被冠以“竹筒肚”的光荣称号。
何谓“竹筒肚”?简单说,人类吃饱以后,腹部都会有明显的变化,凸出明显的,小山村的社员称之为“葫芦肚”,不明显的则称为“竹筒肚”,秋牛吃了9碗,腹部凸出不明显,故称为“竹筒肚”。
说着,说着,我们到了县城,报到,学习,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俩回到小山村。
着手制造“701”,直到6月21日结束。因为按照小山村400多亩水稻田计算,数量已经够用。小山村的水稻在抽穗扬花的时候,全面喷施了一遍“701”。
早稻丰收了,但是不是“701”发生了作用,我们心里没底,那时不懂设对照区,没有数据可以作证明。
8月1日到11月22日,又进行晚造的“701”制造,喷施,晚稻又丰收了,我们仍然不能肯定“701”是否真的那么神。
农业生产是露天作业,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970年,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农业丰收是一种必然。所以,小山村的农民始终不相信“701”能使水稻增产。
这种大搞“701”的群众运动,持续了2、3年,就没有再继续,而小山村在1970年就停止了,我和桌竖又回到生产队劳动。
竹筒肚.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