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二线城市跨境电商园里从事亚马逊运营,原定的实习期是三个月,之后看业绩表现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但是最近突然被老板通知说自己被提前转正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在2018年剩下的这最后几天,想在此记录这两个半月的实习感悟。

关于本职工作:
实习期的岗位是亚马逊运营,说是运营,事实上更像是店长,毕竟除了选品之外,整个站点的工作都是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
从写listing、P图、产品推广、数据分析再到对接海外仓等等只要跟店铺相关的工作都需要亲力亲为。一开始负责的是欧洲站,主力是德国,后来有个同事小姐姐离职走了,才开始接手现在的美国站点。

关于理想与现实:
在正式从事跨境电商之前觉得这份工作很酷,毕竟接触的是国外市场,都是怎么高大上怎么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出口贸易被炒得火热。一句“Made in China,Share with the world”在我心中久久荡漾而后热血沸腾,想着能把中国的产品卖到全世界去,真的太自豪了。
正式从事跨境电商后,发现很多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如今的平台竞争越来越激烈,远不是你期待中那种随随便便就能爆单的样子;最初和老外交流的新鲜感最终也会因为要处理退货、差评等等而消失殆尽;各种KIP考核、数据分析、竞品分析、熬夜防跟卖、赶跟卖、跟跟卖斗智斗勇···每一项都隐含着十足的压力和奔溃。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一看,好像就这么走过来了,困难使我越挫越勇。庆幸的是,明知未来还有很多挫折要承受,但依旧热爱这个行业。

摆脱学生思维,开启职场人模式:
作为校园人,是以成长为导向;而作为职场人,需要以目标为导向。
很多人对于实习的态度就是:“我是来学习的”,但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企业是需要盈利的。
作为一个职场人,首先就得深刻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业务模式,进而思考自己的日常工作如何创造价值,最后为公司的业绩做有实质性意义的贡献。

关于用户思维:
做电商的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不是冷冰冰的。透过这些数据,在屏幕的背后是一群活生生的人群,是跟我们一样会冲动消费、也会是在买东西时为了某个颜色或款式纠结再三的普通人,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写文案做运营,才能真正get到他们的痛点,激发其消费欲望。

关于批判性思维:
从事电商行业听讲座听课程是家常便饭,但是听了这些所谓的大神讲的干货就一定都能爆单吗,不一定。
或许那些干货真的很棒,但那是建立在别人身上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
大神的干货,可以借鉴、但不必照搬。任何决策,一定是要建立在自己基于实际的思考之上的。

做个勤奋的记录者:
忘了之前是在哪看到的一个职场好习惯,现在一直都有在践行,就是每次公司有组织一起听课程或开会时,都会认真做好笔记,之后把笔记整理成Word文档,然后共享到公司群里。
整理笔记是对自己学到东西的一个总结;学会分享,更是帮助了他人。你的用心,大家都会看到的。

关于职场饭局:
入职到现在,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职场饭局不少于5次,从最初的拘谨到后来慢慢的放开,越发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从座位怎么坐、点菜如何点、敬酒怎么敬、场面话如何讲再到气氛怎么活跃,每一个环节都如此讲究却又暗藏玄机。
作为一个从小就不擅长跟人打交道的内向girl,更多的时候更喜欢当个安静的观察者,看杯樽交错、看商业互吹···
至于需不需要重视这种场合,需不需要伪装成交际花跟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以目前的人生经历和格局,我只想说看情况吧,重点是开心就好,呵呵。

关于时间管理:
现在在工作之余,还要兼顾毕业设计、考证、学校考试作业等等,常常被忙得焦头难额。
但是仔细想想,平时闲的时候也很闲,只有事情都堆在一起时才觉得忙的团团转。
事实上都是拖延症搞的鬼,而引起拖延症的原因无非有两种:
一就是单纯的“Deadline依赖性”,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动手;
其次就是出于“完美主义”的纠结,总想做到面面俱到、毫无瑕疵,等不到“好情绪”“好灵感”就一拖再拖。
所以一直很敬佩那些能把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安排得井然有序的人,毕竟道理都懂,但是执行起来很困难。

写在最后:
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职场新人,就是那种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人,我没有出众的学历,也没有出众的才华,更没有出众的家庭让我去大把挥霍。我只想靠我自己的努力去发光光热、去过上想要的生活。为了以后,好好工作,好好赚钱,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