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芽,普通家常菜。
早市上有一个专业卖绿豆芽,黄豆芽和豆腐的人,四十来岁,黝黑的皮肤,高高廋廋的身材,干净麻利的动作。
他的生意出奇的好。早市一般情况是八点半结束,他会在八点之前收拾完毕,二百来斤豆芽和三板豆腐基本卖的干干净净。
有时候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怎么不多做些豆芽和豆腐?他淡淡一笑:这个量正好,挣钱又不在于一天两天的。
现在我基本上不买绿豆芽的,除了他的。因为我一直认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绿豆芽已经不是“芽”啦,别的不说,仅仅看到拖着长长的根,就失去了兴趣。更何况豆芽无根素及其他激素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记得老家有遛乡串村的各种各样的生意人,其中就有卖绿豆芽的,哪个村的从来不知道,知道的是他家的绿豆芽是真正的芽,肥肥的,胖胖的,白白的,嫩嫩的,大约三公分左右的长度吧。最传神的无疑要数颠簸箕,绿豆芽有着很多的绿豆皮,这些皮是要用簸箕筛出去的,单单是颠簸箕的动作就感到很有看头。一只手稳稳地把住簸箕一边,另一只手娴熟地撒手扬起另一边,一翦一送,手碰到簸箕往往会发出砰砰的声音,绿豆皮不大一会纷纷飞落在地。
可惜现在好像也很少有这样的生意人啦,不过我们那里这样的绿豆芽倒是一直可以买到。
以前有个本家大哥是村里做大席的焗匠,他有手绝活叫做天鹅蛋,在鹅蛋上小心翼翼地扎个小孔,把蛋液倒出后,居然能再灌满一些调制好的肉沫,煮熟后自然别有风味。他还有一个菜就是绿豆芽,原本白白胖胖的绿豆芽,经过他掐头去尾留中间,反而也做出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拿手菜。具体滋味我已无法描述,因为随着大哥的离世,这两个菜也已失传。我们是平辈份,但年龄相差不低于三十岁。他的这两道菜只是在婚宴过后的第二天的宴席上,就做这么两道菜,太费功夫。
我们这里的风俗,“接二送三”,结婚后第二天,新媳妇娘家人要来接人的,到第三天再送回来,这样才算完成整个婚礼。第二天的宴席尤为重要,所以大哥和我的二大爷还有张大爷,他们三人都会拿出各自的拿手菜,细心烹制,小火慢炖,露上一手。这样的情景自然业已成为过去。
所幸回老家的时候,总还能吃到老家别样的绿豆芽。真的不是矫情,与老家的绿豆芽相比,现在市场上绿豆芽只能称得上绿豆草。毕竟也是可有可无的菜罢啦。
早市的豆芽毕竟还是说得过去的。看到他生意火爆的场面,看得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我来说,算是填补了我家餐桌上长时间以来一项空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