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皇帝晏驾,咸丰皇帝登基,把小忠小信伪才伪学蒙蔽君主逢迎上意的大学士穆彰阿查办革职,并且下诏广开言路,曾国藩感到国家的春天来了,他信心十足决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于是乎《应诏陈言疏》《条陈日讲事宜疏》《议汰兵疏》《备陈民间疾苦疏》《平银价疏》等多道奏疏直呈圣上,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面临的种种危机、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加以彻底改革。
然而,事实证明,曾国藩有点天真了,咸丰其实和他的汗阿玛一样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主子。曾国藩发现,自己看错人了,新皇帝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明君,而且,当了几个月皇帝之后,咸丰已经显示出强烈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倾向,大臣们给他提意见,常常被他当场驳回。
自度身世,在各部之间俯仰升沉,不知道最终是个什么结果。再观天下,到处是贫不聊生之人。向前无法贡献自己的才智于国家,退后无法很好地营谋自己的出路。
曾国藩又一次陷入到深深地痛苦当中。经过几个月思考,曾国藩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挽救大清帝国,只有敲打醒这个糊涂皇帝才行。而要想敲打醒他,就需要把话说得重一些。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一道惊世骇俗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
一,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他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每天察察于小事,而且有的谨慎到不该谨慎的程度,而对于国家的大计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究。
二,“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三,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曾国藩最后警告说:“此三者,辨之于早,只在畿微之间;若待其弊既成而后挽之,则难为力矣。”
曾国藩希望自己的这道奏折,能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使皇帝幡然猛醒,改弦易辙。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朝廷中引发直言的风潮:“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趋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大臣)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余意也。”他的这个做法不但没有产生一点好的效果,相反的他因此惹恼了皇帝,得罪了同僚。
而更让他痛苦的事情在他的坚持下,陕甘总督琦善和大学士赛尚阿的被查办,让他失去了好多朋友,一度成了孤家寡人。
好人难做,清官更难做,但是胸中装着一颗为国为民之心,一切都不是问题!
图片发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