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初高中时,曾经一度非常讨厌历史课。干巴巴的,就如被抽去血肉的木乃伊,摆在面前,散发着霉味。那些令人头疼的纪年,枯燥的事件,扁瘪的人物,抽象的评论,搞得脑子发晕。别说去记了,就是看一眼,就望而生畏。因此,那成绩总是倒数。气得历史老师脸红脖子粗训斥,以至于后来家访时,我落下了个非常不好的评语:史盲。
没办法,史盲也好,史明也罢,反正对于这门功课横竖是穷于应付,我实在对它是提不起任何兴趣。直到读了林汉达的《前后汉故事新编》,才有显著的改观。
这本书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乍一接触便喜爱非凡,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与历史事件与书中的人物近距离感受,竟然是那样清晰那样的亲密那样的流连忘返。很快通读了一遍。意犹未尽,于是,又读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这本书几乎被我翻破了,但是,它虽破了,可我的历史成绩却直线飙升,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夺得了全年级第一名,直惊得历史老师快惊掉了下巴:怎么?原先非常烂的学渣,摇身一变成了学霸?
二
学渣与学霸的转换,有时候是得益于某种契机。不是学渣有多烂,而是缺少一个击发点,就如子弹之于撞针。我把这个道理讲给了老师听,把《前后汉故事新编》推荐给同学们,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很快大家都拥有了一本,而且,很快掀起了一股小小的高潮,这让我很是得意。那些历史成绩老是摆烂的学渣们,就此收摊。对于这种现象,我当时不明所以,为何教科书上的历史,总是让我们发困,打瞌睡,而这种书却让我们记得清晰,牢固,在不知不觉之中,将那些枯燥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化为汩汩流淌的营养,化为神采飞扬的记忆?
后来,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在震惊之余,我沉思了良久,无异,这套书讲的是历史,它按照明朝16帝的顺序,脉络清晰地设计了16座舞台,每一个舞台上,汇集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人物,在这个舞台上,重现几百年来那些史实,刀光剑影,权谋诡诈,风卷云涌,惊心动魄,而幽默的叙事风格,无疑,让严肃高冷的历史又增加了几分俏皮和灵动,从而一举夺得年度畅销书之冠。
我把《前后汉故事新编》与《明朝那些事儿》进行比对思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以及吸引人的原因。得出一个结论:这两本书,都是在用讲故事的形式叙说史实。而讲故事,那就有起承转合以及人物的刻画。起承转合让你一步步被吸引,而人物刻画则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那些历史教科书则是被风干了血肉,仅仅余剩一具骨架,看着当然面目难看,令人生厌了。
历史,本来应该是鲜活的。它虽然有着多年的层层累聚,但无论是写作者还是阅读者,都不应该把它看见是挂在历史长廊里风干了的标本,而是看活了许多年的生命。就像看一部电视连续剧,里面的人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上演着无穷无尽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样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饱满的历史,才是令人举一反三,启发思维,令人深思的历史。如果,总是让历史变成一副高冷的样子,长着满脸戗人的胡须,睁着一双迷茫空洞的双眼,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那它真的就彻底挂在了墙上,成为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鸡肋矣。
教科书式的明史和汉代历史,我相信绝大多数普通人是弃之一边,那书早就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而《前后汉故事新编》和《明朝那些事儿》却为广大的普通人所喜爱,以至于一版再版,畅销不衰。
三
其实,对于历史的写法,早在司马迁就进行了尝试,它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史记》就是杰作的典范。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他,率先使历史鲜活起来,而鲜活的动力就是在顺序做了个小小的变动。
历史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历史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完全为干巴巴的纪年线索服务。这就不免枯燥和呆板。另一种写法就是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念。如此,因人的复活和灵动,带动历史也有了体温和呼吸。历史,不再刻板,不再僵硬,不再冰冷。司马迁以他卓越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波诡云谲,人间烟火,从而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我们从《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等一系列名篇上就可看出端的。在司马迁看来,所有的事件都是如流星,唯有人物的善恶、气度、性格,永远被后代人体验。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总结:“真正的历史,是后人对前人的理解、接受、选择和传扬。”不是吗?看过上面三篇文章的人,合上书本,项羽、刘邦、樊哙、张良、廉颇、蔺相如等一个个精神抖擞向你走来。而屈原在汨罗江边披发苦吟: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不使人凄然哀婉吗?他那种“路漫漫其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也为我们代代所传扬。这正是史因人传,而后再因人读史,知史,明史,鉴史,两相帮衬,历史,便变得有趣,有血,有肉,有筋骨,有看头。我想,《前后汉故事新编》和《明朝那些事儿》继承了《史记》的笔法和写作观念,才得以畅销和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吧。
四
无独有偶,我手上有一本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自从购来之后,一直在书柜里睡大觉。因为乍一看书名就让以为是一部学术书籍,而那学术类的书籍,往往令人头大。一天,无意中翻看了几页,心中涌起惊喜。
原来,余秋雨先生也是以人为本的进行学术穿插叙述。通俗点儿讲,就是按照人物的脉络来梳理中国文化脉络。这就跳出了枯燥的纯学术论述,赋予它一种人格的力量,勃发着蓬勃的生机,竟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
掩卷遐思,我想,所有的这一切告诉我们,人是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所谓读历史,从绝大部分而言,就是读懂历史之中的人。所谓对话,就是与他们进行对话,总结他们的得失与经验和教训。以人为本写历史,读历史,才可以明了人类所走过的曲曲弯弯的路,那么,现在,从未来的角度来讲,也将成为历史。而要让这段历史成为后人的指路明灯,迈动以人为本的脚步前进,闪耀人性化的光辉,就显得格外珍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