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筋膜,
脾主身之肌肉,
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病因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
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呜,呜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湿土)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合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征象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治法
1、独取阳明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足)阳明(胃经)何也?
岐伯曰: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中宫)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总)宗筋之会,合于气街,
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坎离),而络于督脉(乾卦)。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2、各取五脏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
(五脏痿)各补其荥而通其俞,
调其虚实,(虚则补、实则泻)
和其逆顺,(顺为补,逆为泻)
筋脉骨肉(之痿),各以其时(如肝主春)、受日(受气之日,如肝主甲乙日),则病已矣(自得其位则起)。
帝曰:善。
注:
补其荥:五腧穴中,荥字从水,故补其荥。
通其俞:疏通属泻法。
如肺热痿躄,则补其荥穴—鱼际,泻其输穴—太渊。
张介宾:
“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肝经)之荥俞;
脉痿者,取阳明、少阴(心经)之荥俞;
肉痿、骨痿其治皆然。”
《内经》在不强调手经的时候,提三阴三阳都是指足六经。
“独取阳明”不是只取足阳明,而是除了取足阳明之外,各取五脏(之脉)。
因为足阳明胃与肝、心、肺、肾不构成表里关系(阴阳配偶),所以叫“独取”。
而《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偶取”: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脏气法时”即五脏—气脉—四时(月支)—日干的对应关系,
以此来“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只有四时,没有“五时”,长夏是寄于夏末的,说“五季”的人缺乏术数素养。)
坤艮并寄中宫
将胃与五脏并提,亦见于《灵枢·五邪》:
“邪在肺(兑卦),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震卦),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
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中宫),则病肌肉痛,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9-5热土)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5-1寒土)
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坎卦),则病骨痛,阴痹。
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离卦),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此图原理详见《浑天五行图》。)
真实病例
1、《痿躄》
2、《肉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