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是个十分勤劳的农民,他十多岁就给地主扛长工、打短工,没明没夜地受,受了四十多年,也没受出个什么名堂来,年年如此还是个少吃没喝穷光蛋。
共 产 党来了搞土 改,爷爷有了自己的土地,凭自己的苦水,有吃有穿,仓廪殷实,牛马成群。
现在又听说要“办社”(指一九五六年的农 业 合 作 化),他想不通,认为自古以来,安牛种地都是各干各的,什么“互 助 合 作”,都是瞎胡闹,他说:“托共 产 党的福,我们才好不容易分了点田,地还没做热,又要归公了,谁想入入圪,反正我不入。”
父亲高小毕业回乡,正赶上“办 社”,他被选为农 业 社的经济保管。工作队做不通爷爷的工作,就反过来做父亲的工作。说“过去我们单干了几辈子,发财没有?还不是讨吃子盼来年,一年不如一年,今年指望明年好,明年还是烂皮袄,入了社,人多力量大,哪能搞不好。”
爷爷不想入的主要原因,还是舍不得他那十五头牛、几匹马,怕入了社吃亏。工作队又说:“你一个贫 农,会吃甚亏,共 产 党就是维护贫 农的呀。”最后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爷爷只能勉强同意,农业社给记了一笔账。
为了照顾爷爷的情绪,这群牛一直由爷爷牧养,生产队每年给爷爷记三千六百分工。
父亲毕业回乡,情绪一直低落。一是还想继续读书;二是不想见母亲。那时候的他对母亲还是不管不顾,常以“不回家、不见面、不说话”来对待自己的老婆。
然而,现实击碎了他所有的梦想,他不得不弯下腰,低倒头接受这个无情的现实。他和所有的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一九五六年的正月,生产队要到达拉特旗的大树湾调玉米籽种,选调我们家的马车,父亲自告奋勇要赶车出门。走时在麻家油坊装了一车麻籽,从我们老家到大树湾二百多公里的路程,父亲赶着这挂马车来回走了十九天,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到达拉特旗。
在大树湾卸下麻籽,折回来在树林召装了一车玉米籽种,跑去食堂想吃一顿饭,正好食堂蒸出一笼馒头,父亲问“这是甚了?”厨师白了一眼说:“一看就是个南梁人,连馒头也没见过!”
确实没见过,他从小到大只吃过绵蓬窝头、灯香窝头、玉米窝头、糜子窝头,从没吃过白面馒头。在我们南梁外他连小麦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回家后父亲给奶奶形容那馒头:“就像气吹出来似的。”没想到十五年后,父亲调到达拉特旗工作,树林召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那时候,父亲梦也没梦见他会参加工作,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祖祖辈辈以苦为生的受苦人,哪敢有那些奢求!然而幸运女神真的就眷顾了这个穷小子。
一九五六年的初夏,父亲和其他社员一起给农 业 社锄麻子,队长张富贵急急忙忙跑来对父亲说:“乡政府叫你了。”
父亲从来没和乡政府打过交道,不知什么事情,心里忐忑不安。反正组织上叫,他不敢有丝毫怠慢,扔下手里的锄头,调转头就跑。
到了乡政府才知道让父亲到信用社报到。信用社主任武文光让父亲当会计,当时就让父亲去接账,和前任办理移接交手续。
那时候的干部录用,没有考核,没有考试,更不用请客送礼,乡政府一句话便改变了父亲的命运。
手续办完,武文光又让父亲跟随他下乡,一连跑了十几天,父亲才回到家。爷爷奶奶知道了这件事,全家人那个高兴劲儿自不必说。
在信用社干了三个月,发了五块钱的工资。之后,父亲被选调到大红圪堵乡政府当了一名文书。父亲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家人”,每月工资十五元。
按今天飞涨的物价来换算,实在少得可怜,然而在那个年代,十五元能买一石五的糜子,一年就是十八石,等于爷爷受几年的苦啊!
乡邻们知道都羡慕不已,直夸奖父亲:“那小子从小就不一样,人逢理至,官苗苗啊!”也说“这是王家祖上的德行,本人的福分。”
其实他们哪知道,要不是奶奶执意坚持让父亲念书,人家谁会看上父亲,父亲还不是和普天下所有的农民一样,是个地地道道的庄户人。
奶奶的一步棋不仅改变了父亲的人生!也改变了我们王氏家族土牛木马,少文没化的命运!
奶奶说,从她们那辈算起,往上数五代,姓王的没出过一个念书人,一代一代都是揽工受苦的命。确实如此,先人们能从那个苦难的年代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
是共 产 党 毛 主 席来了解救了穷人。现在我们三代人都在共和国的不同岗位敬业奉献。我们这个家族的命运得到彻底扭转。现在父亲八十有五,四世同堂,共二十五口人,其中博士一人,硕士四人,学士四人,专科生三人,可谓书香门第。
爷爷奶奶从黄土高原一路走来,走向毛乌素大漠,现在他们的后人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遍布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我们这个家族也由贫穷落后变得文明富裕;由少文没化变得知书达礼;由愚昧无知变成书香门第,就像家乡爷爷栽种的那些树木,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依然挺拔在那片大漠,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有人戏称我们家是“大学生专业户”,这话不假。并不是我们王家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典型的基因遗传和家族文化的传承,这个基因和传承只不过比别人多了一分的善良、好强、认真、诚实、勤劳的品质。如果要总结的话,这十个字便是王氏家族文化的核心。
我的父亲学习非常刻苦,作文特别优秀,每次都是五分,被当做范文。到我们姊妹几个及我们的下一代都积极进取,特别上进,我的两个孩子一个博士、一个硕士,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学校的拔尖生,作文特别优秀,三年级时的作文,被老师拿到六年级的课堂上,当做范文来点评,在学校的大喇叭上不断播放。
我常想,要不是奶奶执意让父亲念书,就不可能有我们现在这个家族!
下篇预告:父母亲结婚后,在奶奶的支持下父亲念书走了,住在学校很少回家。他的 “五年规划”完成后,乡政府一句话改变了父亲的命运,他被录用为政府文书,父母俩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桩不被人们看好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敬请继续关注下篇《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