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家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C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端午节前,数学老师说:“还有三节数学课就放假了,你们要好好听讲,认真学习。”同学们都不出声,只有C在一片安静中对讲台上的老师说:“哪里会只有三节课,仅仅你占的课就不止三节。”说完后,教室里更加沉寂。
虽然同学们都知道,只要阴天下雨的“体育课”,可有可无的“自习课”都会在讲台上准时出现数学老师的身影,但是,公然说出“皇帝新装”的真相,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得有点“蠢萌”。
结果呢,可想而知,“C,你去教室的最后面站着上课。”
第二天的数学课,C上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坐的笔直、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但是,哪能这么轻松的顺利过关呢。课上到一半,有同学在小声说话,老师把两人叫起来问他们在说什么,两人吞吞吐吐的说:“在讨论你占课的事”。
结果,那两个说话的同学没事,“C,你去教室最后面站着上课。”
求助父母无果后,C沮丧的发现,只能自己打扫战场。这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2
生性乐观豁达的朋友Y最近的朋友圈仿佛进入了南方的梅雨季,忧郁的绵绵细雨淅淅沥沥的飘洒不停,以前,她的朋友圈都是晴空万里阳光明媚。
我忍不住问她怎么了,很快,她的电话打了过来。我在她众多的表达心绪烦乱以及专业性极强的词语中自行还原了事情的原貌。前几天,由Y的领导主持的一次行销会议中,几个部门一起讨论方案,工作能力强并且奋战在一线的Y,意见与大家完全不同,在经过了激烈的“头脑风暴”后,依然无法达成统一。
最后,领导综合各方意见制定了最终的执行方案,其中也兼顾了Y的意见。Y对此表示“不服”,激昂陈词,据理力争。领导却一直是一副不为所动的样子,说到激愤处,Y中途退场,留给所有人一个潇洒的背影。
只是那次会议之后,Y发现她和领导之间仿佛竖起了一道玻璃墙,原本私交还不错的两个人,在公事公办中感受到彬彬有礼的疏离。
Y忧伤的不是得罪了领导,而是失去了朋友。这位领导是她刚入行的导师,曾经多次给过她无私的帮助。此刻,Y的愧疚更多于对失去这份工作的恐惧。
3
每次跟A聚会,他都有本事将各种不同的主题变为他对公司领导的“控诉会”,比如大家开始时在讨论“育儿”,或者在分享哪个好吃的私房菜馆,也许正在推介一款好用的APP,或者分析定投哪个基金,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话题就变成了A对公司各个领导的“不满”。他的“控诉”更像“针砭时弊”。在各个行业的行走,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与众不同的角度。
我们送他的外号是“大炮”,他谁都不惧,哪一层的领导都敢“开炮”,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公司的“名人”。与之相应,他的职业生涯很“动荡”,我们这些人都是窝在一个地方不动,他则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各个公司行走。
虽然多数时候他的意见都像“开炮”,但结果,时间往往喜欢验证智者的聪慧。
只是,他总是无法在一家公司等到时间给打的高分。
我们都说他不该在职场混,应该去过“鲜衣怒马,琴剑江湖”的日子。
4
情商智商没有达到出神入化境地的你我,冲撞领导的事情经常发生在生活、工作中。
如何化解,如何补救,如何改正?看来,我们需要一起来梳理一下思路。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领导行使“特权”的合理性,只讨论如何不成为团队里那个“出头鸟”,或者,即便成了“出头鸟”,也能让暴风雨来的不那么猛烈。
冲撞领导的原因千差万别,只有结果基本相似,那就是我们会为自己挖一个坑,然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曾经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被亲手埋葬。
冲撞领导后怎么破局?
首先:找到原因
很多人都是在冲撞领导之后才幡然醒悟,与其逃避的“忘却”,不如勇敢面对。
我们需要回忆事情的整个经过以及相关细节,比如,当时在场的每个人都说了那些话,有什么样的肢体语言,何种态度……这个过程就像医生为病人通过各项检查以确诊一样,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然后根据这一切对当时“我”所处的境况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做出一个判断以决定下一步需要采取什么行动。不是每一次“冲撞”都需要补救,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所做的一切,过犹不及。
然后,制定适合的行动计划
补救的方案可以多设定几个:
直接去道歉: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以何种语气去道歉,道歉的内容是什么,设想一下对方会如何回应,根据对方的不同回应,我们做出什么反应。
一起吃饭/出游/逛街/打游戏:用什么方式邀约,约到什么时间、地点,是否邀请其他人,以什么形式进行,如何结束本次活动。
送礼物:送什么,送到哪里,怎么送。
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成为对方的支持者:用实际行动将领导交代的任务漂亮的完成。
最后:去行动
如果没有行动,任何周密的计划都没有丝毫价值。
放不下自尊,不愿意委屈求全,是我们最本能的反应。虽然表面上已经很努力的将“目的”掩盖在“行为”之下,内心里还是无数次鄙视自己,以及咬牙切齿的下决心要以百倍的努力“爬”上去,或者意淫一下“让一切随风”的任性潇洒。
生活总要继续,去行动,比懊悔更实际。
5
在这一次的“危机”被成功化解后,也该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当然,最好让别人“吃堑”,我们“长智”。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无法避免冲突,下次除了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外,也没有什么未卜先知的方法让我们躲过“劫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下一次“顶撞”中尽可能的遵循以下原则,让“烂摊子”好收拾一些。
不说狠话:尽可能的就事论事,不进行人身攻击,更不说侮辱性的语言。
正如你所知,“顶撞”还能得到“大人不计小人过”的谅解,“对骂”基本上就是在有意打一个“死结”。
不动手打架。如果做了这一点,无疑会将“顶撞”升级为“冲突”,我想,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态度平和一些。顶撞了领导,其实就是将一种和谐关系打破了,因此,双方之前建立起来的信任、默契以及合作愉悦的情绪都受到了威胁。而在就事论事之前,首先需要重建的是两个人亲密关系。就像夫妻吵架,最后总是忘掉了因何而起,却对对方当时的态度印象深刻,并在下一次争吵中再次回忆,此次创伤引发上一次创伤,痛苦包裹之前的痛苦。
6
C在第三天上课之前,自己到数学老师的办公室,向老师诚挚的表达了歉意。这一天的数学课,他是坐在自己的书桌边上完的。这个活泼开朗的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成功的逾越了一个障碍。
Y一家人与她的领导一家人一起去参观了自然博物馆办的恐龙展览。现在,Y的工作在顺利推进,朋友圈又恢复了往日的风和日丽。
A在又一次职业生涯的变动后,顺应时代潮流,加入了“创业大军”。这中间,他拒绝了之前领导的投资。问题是,又有曾经的领导投资,他是不是又要“开炮”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