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6cd8e2f179e230f8.png)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此俗语经常被不少健谈者当做杀手锏挥舞,意思是,一个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和可怜巴巴,一定是由于其之前的过错造成的或咎由自取,活该。更要命的是,此全称判断还常常升格至道德批判的高度,弄得被批判者仿佛一不共戴天的敌人似地。
当然也查了半天,可此语之来历究竟也不知自何,如此说来十有八九应该是今人造出的古语老话,类似于目下某些地下作坊里出产的古玩儿古器物。但既然是古汉语模样(这也是此语之唬人所在),咱就按古思古意来分析。不论在古汉语的语境里还是现代汉语的语词习惯里,“可恨”的第一个也是使用最多的意思是——令人遗憾的,后悔的,让人悔恨不已的。随便翻开一册唐诗宋词即可佐证,带有“恨”或“可恨”的诗句可以说比比皆是:“恨别鸟惊心”,“可恨相逢能几日”“艰难苦恨繁霜鬓”,“可恨良辰天不与”,“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失足成千古恨”,“恨铁不成钢”......“可恨”当然也可作“让人愤怒”“令人愤恨”来讲,但其出现频率比起前者来那就差太多了,纯然不在一个等量级上。这大概与我们的性格习惯甚至民族精神有关,比如一个站在讲台上,恨声恨气,出口则“我(仇)恨什么什么”“我愤恨谁谁谁”,似乎不咋合乎你我的风格,你我之处身其中的,是数千年来一直很大度,不愿与人结怨的一个国度。
再从逻辑关系上打量:为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呢?没任何道理,丝毫讲不通呀。比如居民小区的垃圾箱边,一位腰身佝偻,衣着破旧的七旬老大娘在捡废品,感觉很可怜对不,可其让人愤恨怒对之处在哪?总不能因为她穿着破烂,从头到脚脏兮兮的样子吧?相反,一个双手被拷,正在走向生命终点的死刑犯,其虽眼神枯灭,步履沉重,一副死塌塌的模样,可其“可怜”之处又在哪?
再回到原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中的“怜”若作(实际就是本作)“遗憾”来讲的话,不论自国人的表述习惯,还是自句子本身的内在逻辑,其所表意立刻豁然明白起来:某人眼下的可怜巴巴,皆是由于当初不慎或考虑欠周,从而形成了事后的悔恨不已。也就是常说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这难道不是合情合理且又简单明了也最符合大众思维习惯即认知的一种表述吗?
《增广贤文》也如此教诲人们:“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那为何说者多作彼恨(愤恨)而少为此恨(遗憾)呢?一句话,说话者内心里的愤恨和怒气太多了且对所评价之人有诅咒的意思在内。那这些窝在心底的怨恨和愠怒又自何而来呢,那就得问其本人了。
奉劝诸位,一旦有人恶狠狠口出此语,趁早远离,盖这厮的内心里乌云沉重,缺少了点灿烂阳光的内蕴。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50bdb0a9d02e7024.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