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与干货读书诗歌预言,梦,真理,奥妙
流传千年的智慧,古人诚不欺我!读《道德经》第二十八天

流传千年的智慧,古人诚不欺我!读《道德经》第二十八天

作者: 凌云之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02:33 被阅读40次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释义:

    知道雄霸的威风,却甘愿保持雌爱柔顺,这种人如溪流般静水流深。能够把自己放得很柔很低的人,道德就与他同在,能如婴儿般纯洁。知道秋毫分明的明白,却甘愿做难得糊涂的包容,这种人堪称楷模。能做楷模的人,道德不会缺失,能够回复到道的境界。知道什么是荣耀,却敢于保持谦卑的态度,这种人能算得上虚怀若谷。虚怀若谷的人,道德圆满,能够返朴归真。这种淳朴能够散发出来就能成为一种力量,圣人能运用这种力量就能成为治理天下的人。所以,好的治理是离不开“道”的。

    个人感悟:

    读《道德经》以来最大的感受就仿佛是在为自己以前那么多年所学的一些优秀的思想行为溯源,当然我知道《道德经》是在《易经》的基础上衍生而出,但是它与《论语》一起是后面很多思想的一个引申处。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这三组对比让我想到了很多词语,比如说处世的态度:与世无争,韬光养晦,难得糊涂。发生冲突时的行为模式:示敌以弱,甘为人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会有:匿锐掩迹,藏锋露拙,明知故昧,大智若愚,静水流深,三命而俯。

    道理太深奥,还是故事得人心,我们用几个小故事来简单的理解一下这一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世间从来都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场飓风刮过,往往是那些高枝大叶的树木容易被大风刮倒,而柔软的小草风雨来时能伏地而卧,雨住风停又能生机勃勃。

    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杨修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但是最后却遭到了曹操的诛杀,一切都源于他的聪敏过人。

    有一次,工匠们为曹操建造相府的大门。当门框做好了,准备做门顶的椽子时,恰好曹操走出来查看。曹操看完后在门框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

    杨修见了,忙叫工匠们拆了重做,并说:“丞相在门框上写个‘活’字,意思是门中有活即‘阔’字,就是说门做得太窄太小了,要阔大。”杨修的确够聪明,竟然能够凭一个字就揣摩出了曹操的心思,可他的聪明却招致了曹操的嫉恨。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屡遭失败。曹军不知该进还是退,曹操便以“鸡肋”二字为夜间口令,将士们都不解其意,只有杨修明白:“鸡肋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的意思是要撤兵啊!”他便私下告诉大家收拾行装,随时准备撤兵。没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了。当曹操知道杨修事先把机密告诉大家时,终于找到了借口,以“泄露机密,私通诸侯”的罪名将杨修杀掉。

    杨修的头脑足够聪明了,仅从一两个字就能知晓他的上司“曹操”的心意,同时太急于要表露自己。但面对一个如此善妒猜忌的上司,却不知道应该大智若愚,隐藏自己的聪明,最终招来杀生之祸。

    古往今来类似于杨修这样过于聪明,过于表露,过于炫耀,过于强势最终惹祸上身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能不说他们都是优秀的人,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懂得静水流深,韬光养晦或者人生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待人难得糊涂,不喜与人计较,与同事关系非常融洽。有一次,他的合伙人爱德华·贝特福在南美经营一笔生意失败了,使公司损失了100万美元,贝特福很内疚,不知如何解释,他等待着洛克菲勒的批评。

    一天下午,贝特福在路上走着,发现洛克菲勒和别人在后面边走边交谈,贝特福害怕面对洛克菲勒,于是他加快脚步照直向前走去,他实在不想与洛克菲勒详说南美失败的情况。可是洛克菲勒在后边叫住了他,洛克菲勒在他的肩膀上真诚地拍了拍,说:“好极了,贝特福,我们刚才听人说了你在南美的事。”

    贝特福心里非常紧张,以为洛克菲勒要责备他,马上说:“但是,那实在是一笔很大损失,我们只保全了60%的投资。”

    洛克菲勒绝口不提贝特福的失误,而是以惊异的口吻说:“这是说的哪里话?你犯了什么错?全靠你处理有方,我们才保存了这么多投资。能做得这么好,已经出乎我们的意料了,我们都很感激你的能干呢。”寥寥数语使贝特福放下了心理包袱,也付出了他的感激和忠诚。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在生意上,很多人都会算计的非常清楚,但是洛克菲勒在面临那么大的损失之后能够用这种难得糊涂的心态对待,实在是令人敬佩的。愿意“糊涂”,人们不会过于执着;愿意“糊涂”,人们才会懂得放下;愿意“糊涂”,人的内心会变得平和;愿意“糊涂”,人才能摆脱很多心灵的枷锁。糊涂可谓是聪明的最高境界。

    毛泽东主席,博览群书,通古晓今,文采卓越,是遣词造句的高人。但是他对人的谦逊确态度却是无法想象的。他曾经有一篇《关于诗的一封信》在《诗刊》上发表,文章发表不久,北京大学有位学生给主席写信,信上指出文章中那句“遗误青年”的“遗”字应该作“贻”字。换了是一些虚荣自大的人,处于主席那样的地位肯定无法接受,但是主席看到这封信非常的高兴,还特地跟《诗刊》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打招呼,按北大学生提出的做改正。

    主席的一生中,这种一字之师的故事太多太多,他都是非常乐于接受并积极学习改正。谦逊的态度就犹如一个小学生般,正是他这种终生好学且谦逊的态度,让他的人生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每看多一章,就让我的内心多一些感悟,也多一些反思。老子反反复复,各种比喻的在为世人解释“道”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而且每一句话里细细解读经常能解读出几重意思,不能不说他的哲思深厚,表达却又那么言简意赅。

    本章的结束语:故大制不割。被人们各种解读,按字面意思注解的也有,按理解思考注解的也有,争论无休。不得不说我被搞迷糊了,以致于反复研究这一句话足足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到最后却发现理解就在返朴归真,既然这些守雌,守黑,守辱的道理是那么的简单和有用,行于天下的各种智者都是依此而行,那怎么是可以被割舍掉的呢?故大制不割。不要放弃这些朴实无华的人生真理,便是最大的智慧。

    流传千年的智慧,古人诚不欺我!读《道德经》第二十八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流传千年的智慧,古人诚不欺我!读《道德经》第二十八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gh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