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地铁上的青年人很少再讨论房价了。我刚毕业那会儿,正好赶上房价的最后一波疯涨。蛮多城市零首付都出来了,多个城市房价一年涨了近一半。上海、深圳、南京、厦门,包括我所在的成都,地铁上的话题经常是房价暴涨和男朋友。
讨论房价的那些人里,欣喜者有之,讲述自己如何筹钱贷款,火速看房签合同的故事。沮丧者有之,听别人吹嘘,神色多少有点黯然。再往后一年,场面有点把控不住时,上面指令多个城市开始限购。刚开始大家都笃定这是房价还要涨的表示,过了半年,青年们聊得话题成了房价、比特币、男朋友。
到了2018年后半年,很少有谁再聊房价了,主要话题是转行、找工作、男朋友。不只是地铁上,留心一下朋友圈会发现,几年前丧文化开始流行,什么“今天很难,明天也不会好过”“你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体重”。丧文化看似很丧,其实在“丧”的背后,是一种对生活有所期待的态度,觉得丧着丧着还有机会绝地反击。再后来,就开始佛系青年、中年少女,朋友圈里很多人晒保温杯加枸杞。这时青年们的态度,比之“丧”更加低沉,几乎是一种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心态。到最近几个月,我发现朋友圈很多人都“消失”了,没有动态,不见点赞,只剩下一堆微商和“老师”。
人们想要某些事物时,他们可能会骂、会讽刺、会自嘲,但很少会沉默。当房子这个中产的象征、生育的保障、财产的标志对于年轻人失去了意义,那时它就会脱去种种外套,呈现本来的面目。在过年的几年里,它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贫富分化的使命,买得起的早已上车,买不起的掏空六个钱包也没用。有很多数据,我知道,譬如中国的城镇化进度,譬如一线房子的保值度,譬如土地供给的减少度......拜托,很多年轻人对生活都无所期待了,讲这些有什么用?我们只想要平静、自然地活下去,不盲目地努力然后沦为韭菜,认认真真不被操控地度过这平凡的人生。
房价什么时候会跌?其实,很多城市房价已跌了一阵子了,有的是明跌,比如厦门;有的是阴跌,比如上海。都跌的不多,大概10%-20%的样子,但这是一个趋势。
之所以这些“跌”没有像当初“涨”那般被人们关注,是因为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引导民众的视线,青年们对“跌”也激不起争先恐后的狂热。
中国的房价,很难像国外那样如雪崩般,短期内腰斩。因为这个国家太大了,经不起那样的折腾,各个区域情况也不一样。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那个遍地贪婪处处恐惧、不注重劳动鼓励巧取豪夺的时代就快过去了。
为什么?四个月前,我去黄山旅游时住在一家青旅,遇见了一个96年的男生,毕业后一直在青旅里做义工。他本科学的是心理学,父母想让他回老家考公务员,他却厌恶那种既定的、一沉不变的生活,跑到黄山来。在那个青旅里,他赚着不多的工资,每天用闲暇时间画水彩,他告诉我:“我以后想做一个插画师,通过这个赚钱,我爱干这个。”看了他的画,说真的确实画得不太好看,甚至画功还不如我,但他身上所代表的这一代、这一类人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少见的。
比我大一些的那代人,很多人生命就是一场竞争、一场表演,在争先恐后的粉饰中抢夺“体面”的标签。房子、车子、票子、位子皆是如此,都想要在别人眼中活得精彩,却忘了自己最初期待的、追寻的是什么。我很看好95、00后这一代人,几年后他们到婚龄时,应该没有那么紧张的空气,没有那么喧嚣的声音。他们可以从容地用自己的态度,为这个世界带来许多不一样的东西,拔掉许多虚丑事物的外衣,比如房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