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书,顿觉相见恨晚。
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本书。
因为浏览了一个专门介绍律师营销的公众号”legalsmart” ,而公众号的创建者张逸群——前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市场总监,即是这本书的编译者。
写营销的书不少,但写律师营销的书却不多,写得好的更少。
于是很想看看一名外国律师是如何营销的?
一口气读完这本薄薄的册子,发现干货其实不少,而且还很落地,这本书的目标正如书的副标题所写——从菜鸟到合伙人,手把手教你一步一步拓展客户。
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关键词,以及三个误区。
三个关键词分别是:150定律、七次法则、利基市场。
01 150定律
第一个误区:认识的人越多越好。
然而,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三十多年前曾提出——150定律。
什么含义呢?
即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允许一个人与150个人维持稳定人际关系。
而什么才叫稳定的人际关系?
每年至少联系一次以上。
因为研究表明,普通友谊关系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可以持续的时间仅为6—12个月。
因而,人际关系网不在多,而在精,而在维系,需要定期与重要关系人见面沟通。
02 七次法则
第二个误区:对于社交联系人急于推销法律服务。
手拥一张人际关系网,就有了一张职业安全网。
根据七次法则,“社交联系人”到“潜在客户”至少需要7—20次。
因而,作者建议律师至少每周安排两次实地拜访客户的时间,与重要联系人面对面沟通,坚持实地拜访。
因为实地拜访更容易了解客户公司状况、了解行业、加强信任关系。
这就像向池塘里扔石子,你要扔很多次,才有可能在潜在客户心中留下印记。
书中特别举了一个“朋友圈七次法则”的例子。
律师的朋友圈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基本不发朋友圈。
第二种,不定期转发专业“深度好文”,偶尔发下自己写的案例分析(这怎么有点像说我啊〜)。
第三种,定期发专业文章,偶尔发热点事件评论和业余兴趣。
你会喜欢看哪一种文章?
你可能会说,当然第三种你看。第三种让人觉得更有“温度”,也能链接一些相同志趣的朋友。
因而发朋友圈注意三点:
第一,转发+评论。
转发文章,一定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第二,不定时发与专业无关的内容。
因为别人更愿意更立体的你,容易增加信任感。
第三,每周发一条“主攻方向”的文章。
不时给人打造专业标签形象。
03 利基市场
第三个误区:提高知名度,让别人都知道你。
然后仅仅是知道你是不够的,你还需要独特的专业标签。
书中介绍了一种青年律师必杀技——焦点营销。
因为营销的终极目标是——市场占有率、领先者头衔。
青年律师与一些顶极大所相比、与一些顶些资深律师比,当然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书中提到一个词——利基市场。
什么是利基市场?
利基市场,就是已有市场绝对优势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
简要点说,利基市场即是细分市场。
书中拿“大夫”类比律师,让人印象颇深。
比如你不小心崴脚了,有全科大夫、外科大夫、骨科大夫、专治崴脚的大夫,在资历、学历、收费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一个大夫?
你通常可能会选择专治崴脚的大夫。
专治崴脚的大夫相当于占领利基市场/细分市场的律师。
别人做并购律师,你专做能源行业的并购律师,
别人做律师,作者专做营销律师。
如何开拓利基市场/细分市场?
作者提到了几个步骤:
1、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资源,寻找利基市场/细分市场。
2、找到抓手,哪怕只是一家客户、一项资源。
3、参加行业协会。了解细分市场、融入细分市场。要想钓到鱼,我们要象鱼那样思考。
4、研究竞争对手。学习竞争对手是如何做的。
5、如何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即使是细分市场,也要找出差异化,想一想如何做到与众不同,甚至脱颖而出。
04
小结一下:
150定律,告诉我们与150个人建立稳定人际关系已经不错了。
七次法则,告诉我们“社交联系人”到“潜在客户”至少需要七次以上的影响。
利基市场,告诉我们寻找并开拓别人忽略的细分市场。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有一个“我的百日市场营销与业务拓展计划”,引导像我这样经常只会看热闹的人赶紧“下水游泳”。
这些方法很难吗?有时间去执行吗?
很多律师(似乎也包括我)经常感叹,我最近很忙,哪有时间去拓展客户?
这就像问一个企业,为什么产品卖不出去?企业回答天天忙着生产,哪有时间卖产品?
但这不应该成为律师不兼顾营销的理由,也不应该成为律师的常态。
而实际上,书中的一句话,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回答。
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就从今天着手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