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以一场简单的葬礼开始,告别仪式上没有悲戚的哀嚎,沉静而肃穆。我们不知道这是谁的葬礼,直到女儿坚决的要带妈妈的骨灰回去,我们才明了这是至亲的离去,儿女失去了妈妈,垂暮的老人失去了女儿,妹妹失去了姐姐,镜头转换,回到家的众人,一切如常,仿佛那个骤然离去的家人从未离开或者从未出现。但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会发现导演对于情绪的克制,每个人的痛心、伤感、释然,一层层抽丝剥茧,像在沉暗的午后,与挚友深沉低语,红唇轻起,忧伤慢慢聚结与眼眶,最后眼泪顺着面颊满满淌下,那丝丝的哀伤萦绕耳际,久久不曾离散。
哀伤表现在之华参加姐姐初中毕业的30周年同学聚会,匆匆离开的背影在听到姐姐毕业演讲时,心碎不已的回头凝望。是之南的儿子晨晨,问奶奶,人为什么要死,是晨晨看到墙根下小鸟的尸体若有所思的低眉,是他匆忙跑回家放飞圈养的鹦鹉的释然。是离开警察局,之华追逐奔跑的晨晨,“你要去哪呀?别跑了?我们回家吧!”晨晨说:“我已经没有家了”。”是之南的女儿睦睦的给尹川说:“我一直期盼着这个写书的作家能来接我们走,你要是早早来接我们就好了!”是之华笑中带泪的那句“要是姐姐当初嫁给你就好了!”至亲的离去的伤痛是藏在内心的深处,从不需要在旁人面前表演悲痛,它是在寂静的深夜,蔓延全身的刺痛,它是看到死亡就会有的感同身受,它是时刻的想逃离,逃离熟悉的一切,逃离带给自己悲伤的一切。晨晨作为一个孩子,他还没有能力处理好母亲离世的情绪,所以他不断在逃离,逃离姥姥家,因为哪里有妈妈的气息,他逃离小姨家,因为小姨身上印刻着与妈妈相似的痕迹。
这是一个关于错过的故事,有人慌张的见面,有人简单的离去,姐姐之南离世的那天早晨只匆匆的留下了一封信和一张同学会的邀请函,之华代替姐姐参加同学会,碰见年少时倾慕的男生尹川,自此所有关于姐姐隐秘的往事逐步拉开,所有的青春记忆苏醒,但已物是人非。回忆与现实穿插,来自之华的信,来自睦睦的信,把所有人带回明媚的年少时光,少男少女的春心萌动,不染铅华的青春印记从字里行间漫溢出来。在破败的校园里,沧桑的尹川与睦睦、飒然不期而遇,恍然间时光倒流,仿佛这些时光从未走远。但终究是错过了,错过了爱人,错过了光阴。
影片虽围绕着之南展开,所有的人因为之南才有了交集,但她陈述的却是之华的寂寞,少年时触及不到的恋人,壮年时世俗而沉重的生活,老时再无回头可能时迟暮之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