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第四十八章原文第48章 为学日益
【原文】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③,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①益:作“增加”讲。②损:作“减少”讲。③取:这里我“管理”的意思。
【翻译】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让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扩延思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为“为学”与“为道”指出了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是有大益处的,使用了益之又益的方法去增长知识,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认知理念;修道则是不断减少欲望不断的减损到虚空,以至于心无杂念,使用了损之又损的方法去修道,最后达到极致的无为法,身心得到清朗闲静健康进取,“为学”是武装脑袋,“为道”是锻炼身心,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试问当今社会的人有几人做到了呢?老子却做到了,他不但知识渊博,而且长寿百岁。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老子不但做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他口传身授不断的教导人们大众,还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经典《道德经》,说明了老子无所不为已到极致的境界了。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话锋一转谈论起治国之道。以无为法去治理国家,“天下常无事”是有了人们“为学日益”的由心自得和“为道日损”的安定康健的日子,而且人人都有一颗进取贡献之心,治国者只需做好规则的守护者就行了,不需要去使用它了,所以“无为”也说明世间“无事”。治国者要是满怀私心不时扰动规则以至于骚扰了民众,天下必乱,治国者还能站得住脚吗?
本章要明白的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修养身心,健康进取,才能做到不治而治之。
【课外阅读】苏辙《老子解》
不知道而务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累也。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苟一日知道,顾视万物,无一非妄。去妄以求复性,是谓之损。
孔子谓子贡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去妄以求复性,可谓损矣,而去妄之心犹存。及其兼忘此心,纯性而无余,然后无所不为,而不失于无为矣。
不了解道而追求学问,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没有东西将它们统一起来,免不了会被这些知识牵累。孔子说:“多学,选择其中好的来照着做,多见就能增进对事物的认识。”这是次一等的认知。有一天了解了道,再看世间万物,都是妄想产物。去掉妄想来求恢复本性,就是求道过程中的减法。
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懂的多了就有见识了吗?”子贡说:“是这样吧。”孔子说:“不是的,我以道来贯通我的知识。”去掉妄想来恢复本性,是做减法,而去除妄想的心思还在。等到连这个心思都没有了,本性纯净没有杂质,然后你的影响能够施加于所有东西之上,然而自身仍然保持没有作为。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人们都有取得天下的野心,所以制造事端来促成其条件;这种野心表现在外,而受到其他人与物的厌恶,所以最终也达不到目的。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他的心思表现出来,万物都感觉安宁,虽然不去主动争夺天下,天下也会自然来归顺、拥戴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