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九年级第八次月考的作文题选自2017年安徽中考考纲,题目如下:
18.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一个小孩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那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
要求:自拟标题,不少于65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这次作文总体来看写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是第一次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的一些基本的写作要领没有把握住,比如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拟题等,都有些云里雾里。
对于自拟题目的材料作文来说,题目拟得怎么样,可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审题和立意的情况。从学生所拟的题目来看,就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得分相对较高的这一段,学生的拟题就出现了较多的偏差,比如“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妈妈教会我——”“苹果树下的微笑”“实现梦想没有捷径”“‘成功’的代名词”“劳动最光荣”“平凡的道理”“随便不能成功”“成功路上无捷径”“米缸会空,米虫会死”“有种伤害叫爱”“大自然的道理”“金靠手,富宜分”“最后的结果”等等。
我给他们的这些由拟题所呈现出来的偏差,大致起了这样几个名号,分别叫“王顾左右”“引申过度”“犹抱琵琶”“转弯迷路”。“王顾左右”,意为题目的意思已经脱离了材料的含义和范围,即为离题;“引申过度”,是指题目中所呈现出来的意思,一部分与材料有关,另一部分则脱离了材料,即为偏题;“犹抱琵琶”,则是从题目中看不出文章要写什么,即为指向不明;“转弯迷路”,表现为题目中的某些词与材料的意思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即为偷换概念。
学生拟题出现这些问题,既和这道题自身的问题有关,也和学生的能力、意识有关。就这道题来看,母子两人的谈话虽然是围绕着橘子展开的,但两问两答间没有因果、条件等必然联系,而是发散的并列的关系,让学生在二选一还是二合一之间犯了难,二选一怕偏了,二合一合不了,审题、立意产生了困难,拟题接着就出了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当然是不会拟题,这是能力、经验的问题,以往的作文多是命题或半命题的,学生不需要怎么关心拟题的问题,现在突然要求自拟题目,有人就慌了手脚。其次是重视程度的问题,应该有很多学生对作文拟题并不重视,认为在正文上下功夫,把正文写好了就行了,题目可以随便将就一下,甚至有人是先写好了正文,临交卷前才匆匆地写了个题目上去,想要有多好的题目,显然可能性不大。
拟题的能力和其他很多后天发展起来的能力一样,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形成,再加上这种能力又与审题、立意的能力密切相关,所以不是一次写作和指导就能培养出来的。我对学生首先提出的要求是六个字:字要精(4至10个),意要明。至于相对稳定的拟题能力,只能在后面一段时间来通过几次训练来提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