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请界空法师专程为林紫机构的伙伴们带领禅修活动,三个小时,他带领大家参的唯一话头是:“念佛是谁?”
念佛是谁?我们在课程的最后一个章节会专门探讨,这一周,我想要跟大家好好聊聊叙事疗法。在学习的时候,希望大家仍然记着我为大家设计这门课的初心——和之前讲过的所有理论流派一样,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让你成为心理学家,而是为了让你成为你自己。
要了解叙事疗法,需要先了解后现代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来说的,二者最关键的区别在于:对于“真实”有着不同的看法。现代主义认为真实是客观的,一切事物都能被观察、都能做系统化的探讨,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者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真相就是真相。现代科学,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根基上建立起来的。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真相是被建构的,会随着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不存在唯一的真实。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领域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建筑领域等等。
在后现代思潮出现以前,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方法中心”、“唯实证主义”等,而一度使整个心理学的发展陷入危机;后现代思潮出现以后,它的系列核心观点、包括:去权威、去中心、解构与重塑等,则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语境和思路。
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怀特和新西兰临床心理学家大卫·爱普斯顿就是受到后现代思潮熏陶,共同创立了叙事疗法。他们认为,人们根据所处社会的主流故事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意义,这种主流限制了人的成长和发展,而叙事疗法则能帮助人们,从主流故事中区分出自己的故事,重新建构属于个人的生命故事。
叙事疗法假设,人的生命并非由单一的故事组成,而是由很多不同的故事组成的。并且,透过追踪当事人生命中出现过的不同故事,去解构故事的单一性,从而建构、重写生命的丰富。所以,叙事疗法是一个重写生命故事的过程,让生命故事从单薄到丰富。
法国思想家、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萨特,在小说《恶心》里写的一段话,最能帮助大家了解叙事与生命的关系。他说:“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他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通过故事来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努力像他讲的那样去生活。然而必须做出选择: 或是生活或是讲述。”
剧作家曹禺的女儿万方,曾经写过曹禺的一件趣事。曹禺不想见客,就按照家人教的说“自己生病了”,结果为了不说谎,最后一定会真的生一场病。你看,这就是叙事的力量。
叙事可以让人生病,也可以让人疗愈。通过叙事疗法的三大技术:问题外化、故事解构和故事重写,即使没有咨询师的陪伴,你也可以试着让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
我们今天先来学习问题外化。
问题外化,是指通过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把问题当作独立的外部存在,而不是人本身。也就是让人明白:你是你,问题是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困扰并不是来源于问题本身、而是将问题和自己混为一谈了。
举例来说,经常有焦虑症的来访者,在原有的焦虑缓解之后,会产生一个新的疑问:“我什么时候才会陷入新的焦虑之中呢?”听起来有些滑稽,实际上,跟开头讲到的强迫症来访者一样,他们把焦虑本身当作了自己,觉得如果没有新的焦虑,他们就不认识自己了。
你明白了吗?生活中,我们其实也常常和这些人一样,上赶着主动把自己和问题绑到一起,所以才会焦虑慌张、乱了自己的阵脚。
好了,讲到这里,如果你已经做好了问题外化的态度准备,就可以选一个自己的问题、来练习下面的四个外化招数:
1、为问题命名:将问题拟人化,可以让你重新取得对生活的控制感。把那些困扰你的、仿佛无处不在的问题具体化为一个有形的对象,并给这个对象起一个名字,一旦命名奏效,就能够改变人与问题的相对位置。这是澄清问题,让问题常态化的方法。比如我的来访者把他的问题命名为:“强迫症君”。
2、与问题对话:通过对话加深对问题这个对象的了解,并为评估与分析问题做准备。面对你所命名的问题,大声问它:“你想要什么?”、“为什么会想要和我做朋友?”、“你想给我带来什么?”
3、评估问题的影响:给你的问题君从0到10打打分,通过打分把问题对象的影响力具体化。包括“好的影响”、“不好的影响”、“可以接受的”、“必须要改变的”等等不同的维度。
4、解释问题的影响:这是一个根据评估分数重新认识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的过程。比如,当你发现,原来这个问题的某些面向,其实对自己的影响是“中性”的,带着它一样可以生活,那就可以把注意力从执着改变它转移到别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