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好了,生活就顺了。
心大了,事就小了。
外界,是我们心灵的折射,有时候我们的语言也是我们的心理反应,因此如果安好心,说好话,大概率外界的一切通融多了。
反之,当我们陷入不良的情绪中,心里也各种消极悲观的念头,和家人朋友都不能好好说话,大概率会有接二连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昨晚,我亲身体验了不好好说话的后果。
女儿由于白天睡了太多的午觉,晚上迟迟不能入睡,我10点熄灯带她上床睡觉的,结果她11点了还在嗯嗯啊啊的,不停一会妈妈东、妈妈西的,而我极度想睡,两次睡着都被她叫醒了,心情顿时有些不好,就对她说:“你再叫,再闹腾,就把你丢出去了。”
刚说完,女儿就委屈地哭了,我又立马安慰,没哭后,不久又会继续喊我,我也懒得应她,她又折腾了快半个小时,我压抑着自己的烦躁,估计真正睡着都快夜里12点了。
大概夜里3点多点,女儿又喊我,又一次把我从梦中叫醒了......总之这一晚上都没有消停,导致一晚上睡眠质量都很差。
第二天一早,闹钟响了,我却感觉浑身无力,因为一宿没睡好。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不能再因为她昨晚的闹腾,让自己还处于不良的情绪当中了,不然今天也得毁,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我突然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
男人早上起床后洗漱,将手表放在餐桌上。儿子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男人把儿子揍了一顿。
妻子指责他乱发脾气,两人又争吵了半天。
一气之下男人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男人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
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赔了一笔钱才摆脱摊主的纠缠。待拿到公文包后,男人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男人的心情坏到了极点。
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也就是这就是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
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
正是在这样的法则启示下,避免生活中不良局面的“蝴蝶效应”,我们更应该拥有一些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帮助我们拥有更多美好的一天。
习惯01:保持自我觉知,快速修复
在《当下的力量》中,作者就指出人们受苦或受情绪所困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大脑思维,我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成为思想的奴隶。
所有的恐惧、不幸和痛苦,都是大脑中的“小我”存在,而当小我分崩瓦解之后,留下的才是我的真正本质,那个始终临在状态的“真我”。
经过多次的有意识练习,我很容易觉察到自己每一天的情绪状态,每一天身上的能量,以及传递出去的能量,当我觉知到我的一些语言、情绪和能量处在不太好的状态时,有可能还会遭受接二连三的不良反应,远离那个“小我”,修复真我。
连杨绛都说,生活实苦。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些年,我越发觉得,成年人的生活没有一个是容易的,就更需要我们多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哪怕是遇到一些糟糕的事情,也能快速修复自己,乐观积极应对,否则就像前面讲的那样,可能面临接二连三的糟糕局面。
习惯02:多关注本质,少在意外在
《教父》里曾有一句经典台词:“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个世界上,决定成就上限的,其实从来不是出身或者运气,而是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也就是认知。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都会因为先天的环境和后天的教育,而造就一些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和认知。
而真正厉害的人,都是能迅速看到问题本质的,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视野非普通人所及。
同样是在同一地方做事业,我们中国人喜欢凑热闹,看到别人做啥挣钱也跟着做同样的生意,而犹太人则截然不同,他们看到别人做吃的挣钱,如果开店做生意在附近绝对不会做吃的,而会选择做穿的、用的,差异化经营反而可以维持更久的生意局面,不会陷入不良竞争中而导致生意失败。
在做生意这块,在我们日常看待问题这块,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深谙本质的高手。
我最近也在思考育儿的本质,究竟是教会他知识和能力,还是教会他做人和智慧,当然肯定是后者。
曾仕强曾说过,教孩子只需要教孩子学会惜福,积累福报,而非教他们语文、数学和英语。
在聪明和善良中选择,我也希望孩子永远选择善良。
以前在职场,我没有深入去理解工作的本质和意义,虽然我做的也是我喜欢的职业,但是有的时候也并不是全然的快乐。
最近我突然觉得参加社会工作,无论做何种工作,都是增加自己的福报,是做功,而非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个人事务。
也许当我们这么看待自己的工作时,我们能像稻盛和夫那样,修炼智慧力和智慧心;像日本寿司之神那样,对食物充满了敬畏和尊重,为世界呈现更佳的状态和能量。
习惯03:不自我设限,保持开放思维
人到中年,很多人都认为中年危机不可避免,都在肆无忌惮地向中年人贩卖焦虑。35岁,被认为是职场的一道硬伤。
但实际上,35岁之后,人到中年,生活经验、智力资本以及人脉资源的积累,都是非常符合现代企业环境的。
杜克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年收益超过一百万美元的创业公司创始人的年龄最多在三十九岁。“年龄在五十以上的人数是二十五岁以下人数的两倍。”这个研究团队领导人维韦克·瓦德瓦说,“在一个后续项目中,我们对12个高成长行业中的549名成功企业家的背景进行研究,发现男性创始人的平均年龄和最多年龄是40岁,并且有很大一部分男性创始人年龄在50岁以上。”可见年龄是一种优势。
因此在畅销书《规划最好的一年》的作者迈克尔·海亚特看来,因为我们常常自我设限,让原本其实没有那么可怕或者难熬的中年,真的变成了很多中年人的危机,原本年龄优势也变成了一种劣势。
他也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些富足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很多自我认知的局限,从而迎来更加富足的人生:
*心怀感激,相信自己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乐于分享知识和人脉,富有同情心
相信自己能够学习、成长和发展
习惯性相信他人、心胸开阔
喜爱竞争,认为竞争带来利益、发展能力
对未来乐观,相信好景在望
挑战视为机遇
格局大、风险爱好
这些思维也让我不禁想起来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区别。
习惯04:常怀感恩心,学会感恩
尼采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感恩别人,也是感恩自己。
感恩生活,吉人自有天相。
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王阳明是心学大家,他悟道之后说到了“致良知”,就是做人做事,不要被一些世俗的功名利禄的思想捆绑住,要恢复人的本性率真。“天地万事万物由道而生,由道而蓄。”可见,天地大道是不可违背的。通俗易懂地说,就是不要做勉为其难的事,不做违背了自己良心良知、本性本心的事。
在我看来,“致良知”也是一种感恩的哲学。
但我们抱着感恩之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就能发现世间万物虽然不言语,但却是大美,而且更容易看到其中的细微美妙之处。
反之,当我们抱着一种怨天尤人的情绪去面对万物,最美的风景都会晦暗无光。
不懂感恩,会丧失许多世间美好。
自从我开始写感恩日记之后,我发现自己每一天都能量满满,发现自己看别人都顺眼了,看世界都更美了,平和喜乐的时刻也越来越多。
同样是在《规划最好的一年》里我看到了原来感恩是有感恩优势存在的,而且是非常科学的,自己可以掌握的思维优势。
在作者看来,感恩能够放大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是培养富足性思维的最好方法。
他问一些成功企业的领导,如何为实现未来一年的目标做准备。一些领导告诉他,感恩给了他们优势。
博客的获奖主播埃里克·费舍尔舍说:“我喜欢在感恩节的时候,向过去一年中的所有美好经历表示感谢,以及思考如何改变我对父母事物的看法。”
安迪·安德鲁斯的品牌经理罗伯特·D·史密斯说:“我为新的一年做准备的方法就是写下我感激的五十件事。我发现花时间细数我的运气能够让我集中精力帮助他人,并在下一年取得比过去一年更多的成就。”
事实也证明,感恩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我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能量,给我们希望,以及给个人自身成长带去更多成就,具有强大的适应力。
当我们感恩当下,当下就是富足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我们拥有这些富足的思维习惯时,我相信我们也一定能活出自己的光芒,过好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