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人们思想的成熟,经常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一再地去促成的。一种意识,从“知道了”到“做到了”需要重复刺激,经过一次次意识撞击,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看过一句话,如果“一本书,启迪了我们的智慧,改善了我们的人生,那么这本书就真正为我所有了”。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家长必须意识到,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要自己成长。
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大人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管得越少孩子会越好。
没错,你真正在意的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自己的需要。与其说你关心孩子,不如说你最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得到回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你不光用强迫和打骂的方式逼她接受你的控制,还用哭或是自虐来威胁她——利用孩子对你的感情和对成人的敬畏来绑架她,逼她就范——你越是事无巨细地“关心”,越是对孩子的世界形成入侵,对她的心理和精神进行毫不节制的打扰。你感觉自己是富于责任感的妈妈,但孩子感觉到的是控制,是不爱。
你一定要意识到你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你们之间是平等的,不要把孩子看成你的下属,你必须尊重她的自主选择,不要再持有“我的想法就是对的,不同意我的就是错的;我是为你好,不按我的来就是错的”这样单边主义的思维模式,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心理上你要给孩子最坚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不管遇到什么事,你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决定,相信她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错了,你也要允许她去犯错,平和地接纳她的不精彩。不要害怕失败,失败经常是有价值的,尤其对青少年,不去犯些错,哪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家长把“慢点”“小心点”挂在嘴上,就是在不停地用潜台词告诉孩子,你是鲁莽的,你总是做得不够好,我必须时时提醒你。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你什么都不说,以愉悦而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孩子会调整自己的。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我倡导的“不管是最好的管”就是希望家长多向内用心,少向外用力。
孩子在不能辨析“条约”本身是否合理的情况下和你“签约”,你却在最后拿出这“不平等条约”来批评孩子说话不算数,让孩子丢面子、自惭形秽——这是强势家长经常对孩子做的事,因为小孩子实在太好欺负了!
不要孤立地看一个问题,不要轻易评价孩子不懂事或不守诺言。
太早给孩子立规矩的弊病非常多,造成的后果就是对孩子限制太多,使孩子大部分能量用于和家长对抗,同理心、自控力等无法充分发展。
儿童经常是想要做得更好,让家长满意的,但他们对自己的情况估计不足,也会出现“不守诺言”的情况。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守信习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解决孩子“不守诺言”的问题,从不要孩子许诺开始。比如写作业这事,孩子放学后是先写作业还是先玩游戏,这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交由他自己安排,不必去检查他如何安排时间,全然地信任孩子。在任何事上都不要逼孩子承诺,当孩子不必向你承诺时,他就没有机会“失信”了。
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守信习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身教大于言传,给孩子讲十遍守信的道理,都不如你守信地去做一件事。父母要坦诚对待孩子,无论再小的事,也要对孩子说实话、说真话,而且尽量说到做到,这才是较好的“诺言教育”。
太多的期望加太多的否定,会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包袱,他的世界塞满了负能量,格局无法宽广,只能变得胆小、自卑,没有价值感,对外在的评价极为敏感。
你变弱些,孩子就开始强大;你不膨胀,孩子的世界就宽敞;你收敛起来,孩子的格局才能变大。
所谓的“和孩子一起制定制度”,不过是一个形式,是成人利用强权单方面给孩子制定的。这些“法律”或“制度”充满了强权和虚假,是“恶法”,因为家中的所有成员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任何关系中,只要有强权就有伤害,家庭生活中尤其如此。
父母对孩子的爱,最基本的表达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发展他的个人意志。我说过,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一切他喜欢做的事,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并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
“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我能够对她提供的最大帮助,就是让她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她知道自己怎样都是被父母接纳的,所以她的心思和能量不被分散,全部放在自我成长上。
如果一个人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完美独立的个体,坚信在这个孩子的内部,早已具备了“成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就像一颗麦粒具备了所有成为一头麦穗的要素一样,那么他就会完全安心于去做最简单的浇水锄草工作,而不会精细安排这粒种子何时出苗,何时开花,更不用担心它会长成一株野草。
爱也只有一种,那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有条件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我们要给予孩子的,就是真正的“爱与自由”。
就像“潜规则”经常是左右事情走向的暗力量一样,“潜台词”往往是最能说到人心里的无声之语。虽然无声无息,甚至难以被人意识到,却是真正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部分。
我无法给出你一些可以拷贝了去和孩子谈的话语,只能提出建议:以后和孩子谈话,注意要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收到了什么”,请关注自己的“潜台词”。这一点在我们向外获取知识、借鉴他人经验时同样适用,让我们能学会判断,知道别人说的到底对不对。
这些小事上少耍家长权威,惯着点孩子,不要阻挡他的各种尝试。只要不危险,就让孩子做去吧,别管得太宽了。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要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孩子一定要多抱,只要她想让抱,就抱抱,不要拒绝。如果你们平时总能真诚地满足她被抱的需求,到某一天真的因为劳累不想抱,实事求是地跟孩子说,孩子一定会理解的。
“逆反期”是一个伪概念。真相是孩子对父母的控制和规矩感觉不舒服,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而已。当父母给予孩子优质的爱,让孩子感觉舒适和快乐时,孩子根本不可能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凡是“逆反”的孩子,都说明了父母的家庭教育出了某些问题。
请记住你们面对的是一个稚嫩天真的孩子,面对孩子时,不要要求孩子听话,请拿出理解与耐心,学会做“听话”的家长,倾听孩子的需求,尽量即时满足她。孩子惯不坏,家长越平和,孩子越听话。
教育孩子正确的路径是家里的成年人要辨识、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父母的“权威”不是靠立规矩、强迫孩子服从来确立的。那样树权威,本质是成人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可能会获得孩子表面上的“顺从”,却会让孩子在内心更鄙视你,甚至埋下仇恨和怨毒的种子。
真正的权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给他与自己无异的自由。当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充分的爱,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当他遇到问题时,总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他自然会对父母表达出依恋和信赖——父母的“权威”就这样出现了。
只要不危险,都可以让孩子玩。你越这样“惯”孩子,孩子将来越听话。你现在越少说“不”,将来越不需要说“不”。
表面的“懂事”不过是讨好,是尽量让别人舒服,以憋屈自己来迎合别人。
不是你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不是你感觉不到的沉重就不重要,请用心去看孩子。
人若想去做一件事,总有办法;人若不想做一件事,总有借口。
把爱和自由还给孩子,这样孩子才能一点点疗愈创伤并恢复天性。
在家庭成员之间,“纵容”是更理想的相处模式。孩子是不会被“惯”坏的,一个人的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少,越能活出自我,就越能成长得健康。
成绩其实是孩子的隐私,你要鼓励孩子拒绝回答。如果再有人问起,让孩子这样说:“这是我的隐私,不能告诉你。”一般人听到孩子的回答,都会觉得孩子可爱,哈哈一笑,不会再说什么。如果实在遇到无聊的人,硬要追问,让孩子反问:“叔叔,你今年挣了多少钱?现在家里有多少存款?你告诉我你的成绩,我就告诉你我的成绩。”以其之矛攻其之盾,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自尊防护”之术,也不得罪人。
你是一位好爸爸,本身在非常自然的环境中成长,深谙自然教育之美,拒绝庸俗,你的孩子一定很幸福,也将很优秀。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让周围的人更好地学会尊重孩子,学会不打听孩子的成绩。
如果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是要求回报的,斤斤计较的,那么这种爱就不纯粹,是交换型的。有条件,其本质就是自私的——那么大人教给孩子的正是自私。
不要去试探孩子对父母的爱,因为孩子对你的爱,是由你对他的爱来决定的,你越是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越会爱你。
“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成年人要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行为中要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绝不可以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或害怕,给孩子带来羞辱、担忧和失落。
母爱注定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当孩子真正长大了,自然会逐渐在空间上和妈妈保持距离。
正因为有死亡在前方等待,它时刻提醒我们,用心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享受每一餐饭、每一本书、每一份工作、每一次旅行,依恋亲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是好好珍爱当下的生活。我们迟早会死去很久,趁我们还活着,好好地做自己,好好享受生活吧。
孩子掩饰和撒谎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逃避大人的责怪。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真正被尊重、被爱的,他对父母有全然的信赖,有十足的安全感,他就不需要在“闯祸”后慌乱,也不需要隐瞒——没有害怕就没有谎言。
在生活的所有方面,无论孩子是否在场,都应该是真实的。很多事情,孩子也许看不到,但他一定能感受。“真”和“善”永远要成为我们自己做人坚守的原则,无论对谁。
如果一个孩子想快快长大,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处境不满,羡慕成年人的特权;如果一个成年人希望一个孩子快快长大,那是因为他厌烦孩子带来的负担。
学会爱孩子就是努力从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会如何跟孩子说话。
在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相处中,在我们和孩子的相处中,经常会出现因交流不畅而引起的误会、痛苦。这些误会和痛苦有时不是因为不爱或不关心,恰恰可能是因为彼此太在意对方的反应而不敢说出来。孩子们的心思都非常细腻,他们会想到很多成人根本想不到的东西。
“接纳”是让孩子的坏情绪向外宣泄,“转移”是帮孩子构建好情绪。双管齐下,会让孩子的情绪彻底扭转,更快地好起来。
给孩子讲故事、看视频时就不要选择那些有恐怖内容的。如果没有输入,孩子不会凭空创造出怪物魔鬼的。
爱哭的孩子肯定心里不高兴,儿童最初的语言只有两种:笑和哭。
如果你前面对孩子有过强制行为,孩子已经知道必须通过对抗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所以一旦想要什么,会通过不断的哭闹来解决。
母亲温暖的怀抱和乳汁,能给柔弱的婴孩提供极度渴望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给孩子哺乳的过程,不仅仅能让孩子吃到营养价值最好的奶水,更重要的是能增进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母亲温暖的怀抱和乳汁,能给柔弱的婴孩提供极度渴望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只有母亲的乳汁,才能抚慰这个突然落入人间的小天使,只有母亲的胸膛才能安抚他内心的不安和惶惑。所以哺乳期应该尽量延长,这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非常有利,如果有条件,我认为哺乳到3岁以上也没问题。
在大小便的问题上,孩子没有任何过错,不需要任何训练,他们仅仅需要时间去一点点长大,请家长不要怕麻烦,要耐心地等待。
很多家长置孩子的自然生理规律于不顾,更不顾及孩子的个体差异,在孩子自身条件尚不具备时,强力干预孩子的大小便,使幼小的孩子背上巨大的心理包袱。孩子都本能地想讨好父母,他们也很想去做好这件事,但孩子实在太小,无法控制自己,无法不出现“错误”,每次出“错”都让他从家长的脸上读到不满,他小小的心于是难堪,对自己感到失望,心理障碍越来越重——恶性循环从此形成。
如果说一个孩子还没有学会主动去蹲厕所,只能说明孩子还太小,还没有具备主动控制排便的意识和能力。
请把心思用于帮助孩子,而不是改造和控制孩子。
引导孩子养成刷牙的习惯,可以尝试如下办法:1.做示范,给孩子表率;2.制造成就感,正面刺激。
不要妖魔化电子产品,不要用负面的眼光看待它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是什么样的家长,最后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如果家长整天在电脑、手机、电视前度过,你也不能要求孩子放弃这些东西,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多去阅读,家长自己首先要拿起一本书来,给孩子做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是什么样的家长,最后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相信你自己的力量,首先自己做得好一些。
家长不在意孩子的胖瘦,让孩子也别在意别人的审美观。孩子无论胖瘦都能活得坦然而开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想让孩子对垃圾食品感兴趣,可以借鉴两种做法:1.家长做榜样,做坚定的零食戒断者;2.主动给孩子买各种零食,“不鼓励也不禁止”。
在吃喝拉撒睡等问题上,不要“精细管理”,不需要“标准化操作”。人体有强大的自我调控机制,好情绪是最优质的润滑剂,会自动保护孩子的健康的。
咬指甲本身算不上什么问题,它只是一个外显的“果”,压力才是内因。所以要根本性解决,不是制止孩子咬指甲,而是解决孩子的内心压力。
请一定要放下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戒除“教育洁癖”,真正接纳孩子的所有。你越无视她的不足,她成长得越完美。
慢吞吞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个急火火的家长。孩子洗澡慢,也许正是你催的结果,越催越慢。洗澡慢不是问题,随孩子去吧,忘记这件事,以后你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它已解决了。
我是何舒卉。
白天是三尺讲台教书匠,晚上是知识服务工作者。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关注我、点个赞或者打赏点吧!
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