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位的布施,只要有众生需要,就去做,没有目的性。这样子布施是要做什么呢?文中说“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佛的修行是这样修的,他几个前提性的部分,然后在做的时候,他心境是怎么样,然后怎样不退心。
在这种前提之下,既不是为名闻,也不是为利养,不是为什么果报,就这样去做,这是佛本所修行。具体地说,学习,忆念,爱乐,清净,增长,住持,显现,演说诸佛,诸佛本所修行都是“令诸众生离苦得乐”。
十个中学习、忆念、爱乐、清净,还有增长,五个诸佛本所修行。“学习”是摸索。“忆念”就是黏住,心黏住叫意念。然后会产生喜乐,叫做“爱乐”,然后“清净”,这样做可能会夹杂,或者经常弄错,或者忽略,现在要把他“净化”,然后增长。诸佛都是这样做,我们也这样做,这样学习,增长。
后面还有三个:住持、显现、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一共八个。“增长”以后“住持”,就是安住了,然后显现出来“演说”,就是扩大。八个,就是应该要做的八正道即八正道,诸佛本所修行,都是令诸众生离苦得乐。另外布施还有八个次第,就是这八个,是一个理论。
第二个,诸佛本所修行就是过程。诸觉悟就是说要到达布施的这个生命因素,全部兑现,要经过这八个阶段。经过这八个阶段以后,这个生命因素就全部兑现,全部兑现以后要做什么呢?要使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就事相讲,众生是外面的众生;就本体讲,这个众生就是你的其他生命因素。
为什么要离苦得乐?因为你不开显出来,全部覆盖着,覆盖不是无明覆盖嘛,那你要通通把它开发出来,叫离苦得乐,让它见光明。
现在我们的所有生命因素都被覆盖着,修行布施,按照诸佛的这八个步骤的方法,这个生命因素可以到达百分之百的兑现,他可以让所有生命因素都跟着发芽,成长茁壮,这叫做离苦得乐。
要了解生命因素是这样的一种状况,这样开发的。用布施来开发是最好,可是“用布施来开发”,是大脑的想法,十行这里是生命的做法,是透过这样的实践,可以开发所有的生命因素出来。
所以布施一项不是单纯的我给他受就好了,八个步骤,学习,忆念,爱乐,清净,增长,住持,显现,演说等。
①“学习”是在摸索,还没确定,常常有很多好机会都漏掉了,这个叫学习。现在大家在学佛也都是在摸索,还在摸索就想要成就有可能吗?不可能嘛。
②“忆念”, 念就是黏,心要黏住才叫忆念,想一想老是忘了,那个不算,要黏住。要忆念一定要定位,可以定位在布施上面,大概三年的时间是摸索阶段,这当中要忆念,要黏住。
③然后会“爱乐”,这个过程中,当然有痛苦有挫折,但是会到产生喜好的时候,喜悦的状况。对布施会产生一种喜悦,你会喜欢它。当你会悔吝的时候,绝不爱乐。黏着痛苦就麻烦,就好像很多人结婚,不结不昏,结了就昏,结婚以后烦恼特别多,因为跟一个讨厌的家伙生活在一起,这个怎么会爱乐呢?
④爱乐以后会常常弄错,夹杂啊,那会净化,一到达喜悦的这个阶段以后,就可以开始把不必要的杂质给净化掉,这叫清净。
⑤更进一步了,“净化”以后会“增长”, 可以开始真的在这部分去成长。不是一学习就开始成长,要经过忆念,爱乐,清净这几个阶段,然后“增长”就是真正的成长。我们现在在成长的过程里杂质太多,他从这个地方开始,第五个阶段才成长。
⑥真正成长以后会“安住”,就正确了,表示到成熟的状况你会安住,叫“住持”,因为你本质真的在成长,当然安住在这个定位上面。
⑦安住以后会显现,由内向外地散发出来。
⑧显现,那你当然会演说,就是弘扬了。一弘扬开来,你所有的生命因素就跟着上来,这叫令诸众生离苦得乐。
这个本身虽然是讲在事相上救众生离苦得乐,为众生来设想,护念众生,摄受众生,饶益众生,事实上是透过布施来开发你所有的生命因素。生命是全方位的,从一个生命因素当中可以开发所有的生命因素,慢慢地去思考这八个步骤。
不管学习哪一门,记得这八个步骤——正确的成长途径,也就是我们讲的八正道。从原始佛教来讲叫八正道,从华严来讲法身慧命的成长步骤,八正道就演变到这个阶段了,我们已经扩大了。
用这八个步骤,可以实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要学习任何东西。工作,要学习这八个步骤;生活要学习,也是这八个步骤;现在要学佛,也是这八个步骤;要与人相处,以前从小没学好,现在开始要学,也是这八个步骤,就是八正道,而且这是一个综合运用的问题。
了解了,就应该去做了,善思惟,解了以后就要行。“诸佛本所修行”就是我们生命中本然的,就要做,不管从哪个生命因素定位,做下手处,都要经过这八个阶段。
《华严经》行法很完整,这叫做大法,尽虚空遍法界,它都能适用。我们怎么会找不到法呢?!只要有了这个东西,什么法门都好修,不要急,学习就是摸索;忆念,心要在这里。
一爱乐以后,他逐渐会开始熟练,把不必要的没必要的那些他会放下,然后有必要的他会精进,这是清净。然后他就会开始增长,一增长以后你就会安住了。到安住的时候,基本上是你的生命定位成功!(海云导师讲十行,圆明提纲撮要Ⅲ1-26)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