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很可能写得越多越成不了作家。
大量写作并不能使你走上成为作家的正道,你可能是在原地绕圈,也可能是在往相反的方向行进。就像跑步一样,即使你每天24小时都用来跑步,你也跑不赢博尔特。你跟博尔特差距在哪?
不仅仅是天赋。
博尔特使用的是现时最科学最正确的训练方法,不管是手还是腿的每个摆动,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并不断矫正到最合理的幅度。另外他的饮食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更别说他使用的器材也是世界最好的。
我们每天都在网络里接受各种各样的经验贴熏陶,要大家大量INPUT,大量OUTPUT。粗放的“大量输进输出”意义不大。这道理跟运动员训练一样,先问问自己,你的训练合理吗?方向正确吗?会不会过犹不及?你吃进脑子里的东西有益吗?你能消化得了吗?吃的东西真正适合你吗?
每个爱好写作的人都有个当作家的梦。但是作家是什么,很多人其实一点都不清楚,作家并非只是出书那么简单。
总的说来,作家是“搞文学”的最高阶状态,说得功利点,只有作家可以拿诺贝尔奖。网络小说有些写得也很好,但它拿不了诺贝尔奖,因为它们的作者都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作家。
我百度了一个关键词“作家 最重要的素质”,跳出来的搜索结果有三条比较有代表性,可以形成一个用于评判的三维坐标系:
一、作家严歌苓说:想象力是作家最重要的素质;
二、作家毕淑敏说:作家最重要的素质是真诚;
三、作家卢新华说:悲天悯人是作家最重要的素质
根据以上三点,分析一下几个容易跟狭义的作家混淆的概念。
小说家和作家的区分。
小说家有一部分是作家,作家里有一部分是小说家,两者有交集,但不是谁包含谁。小说家主要以讲故事为主,更类似于古代的“说书人”。立意深不深刻并不重要,如日本的东野圭吾、伊坂幸太郎以及一些优秀的类型小说写手等等,属于小说家。之前我也看过一位文友说东野的推理书只是写一个悬疑故事,没有什么内涵可言。确实,小说家并不负责“深度”这方面的问题。
另外,根据那三个搜索结果来判定,小说家做到了想象力,但是谈不上真诚和悲天悯人。
评论家跟作家的区分。
现在网络上的评论很多,一有热点大事件发生,个个都在自己熟悉的平台上发布各种各样的见解。这类型的观点性写作属于评论范畴。一般来说,作家不会在自己的作品里明确表达某种观点或明显的喜好倾向,文学往往更注重委婉和隐晦,利用一定的手法来赞颂或者控诉,不会指名道姓,破口大骂。
评论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除了某些为博眼球而有意歪曲事实的评论之外,绝大部分还是真诚的,新闻评论有一些也涉及悲天悯人的成分。但是这类写作与想象力无关,即使讲故事,也是纯经验性写作。
文学家与作家的区分。
文学家一般不太受重视,因为他们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不大。如果被问到中国当代文学家,估计很多人也是一脸懵逼,然后就是说出几个其实是作家的人名来。文学家大多都需要在语言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或者在某一文学相关课题有独到的研究成果,这类人绝大多数都是深藏在各种学府里的大学教授,是理论派。
当代知名度最高的文学家,估计是王安忆吧。不过王安忆同时也是作家。文学家侧重专业性,与想象力和悲天悯人无关,真诚倒是很真诚的。
鸡汤/干货写手离作家本质最远。
这是个人最近的思考发现,分享一下,大家觉得有理就听,无理则弃。
干货写作缺乏文学性,所以本篇只讨论鸡汤文写作。
就创作思路上讲,鸡汤文和纯文学恰好是对立的。
鸡汤文作者必须建立在常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认知经验去建构观点,以明确的观点为主线,借助例子辅助表达。鸡汤文结构相对简单,有固定的模式,篇章结构变化也仅限于已知范围,缺乏文学性探索。故事和观点本身是脱离的,即没有故事,观点依然说得明白,占文章重大篇幅的故事其实是“可有可无”的成分。而故事叙述方面也缺乏技巧性。
由于鸡汤文讲的大多是现实生活经验,所以共情能力强,这也是大家爱看的原因。鸡汤文是有价值的,这仅仅是对于读者而言,但对于作者,大量写作鸡汤文对于文学素养的提高帮助非常小。因为它的创作专注于“过来人”趋向,它或许是悲天悯人的,但不一定是真诚的,更缺乏想象力。
纯文学创作刚好相反。它一般不表达明确的观点,需要读者通过自身的认识去感知理解和想象,它是充满想象力的,同时也鼓励读者自己思考和想象。所以它并不灌输什么,也不提倡什么,就是讲一个故事,讲一种现象,让读者观众自己去评判。这一点类似于消息。
在创作手法上,纯文学追求先锋性和实验性,注重技巧和个人风格。故事和主题融为一体,因为就呈现形式上来讲,它只有故事而已,所以不能没有故事。它本身就是通过故事去表达主题,没有任何说理性文字,不点破。
纯文学注重想象力的发挥,共情作用是有的,但是它不会说得很明确,所以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只有真正懂的人才看得懂。纯文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和建构观点,而是将日常熟悉的东西“陌生化”,通过解构之后重新建构一个世界,并用文字表达下来。这个过程我称它为“童心”趋向。是一种破除常识后的再发现。
因此在创作思维中,鸡汤文学和纯文学恰好相悖。我认为,在一个人的意识里,“过来人”趋向和“童心”趋向形成一个充盈的整体,二者是此消彼长,你死我活的状态。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样,你长时间使用左手,右手就没有别人灵活,长时间使用右手,左手就笨拙。碰到需要拿东西的时候,你第一时间会下意识地伸出你的惯用手。
但是,后现代纯文学的创作与鸡汤类“文案”文学也并非水火不容。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纯文学也越来越注重“金句”的制作,它同样需要一些容易被读者理解和传颂的高亮语句来跟普通读者做心灵交流,以及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我觉得学习写作前需要明确一个目标,并不是每天随随便便写1000字就能成,那跟记日记没有区别。如果你想要当作家,那至少需要有意识地锻炼这三点:
1.依赖想象力,而不是光凭经验。最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发挥想象的能力。只靠经验,很快就会“掏空”的。
2.多在文字中注入真情实感,而不是注入情绪。情绪文章不会长久,它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大字报而已。
3.悲天悯人而不是怨天尤人。个人觉得一部作品如果能写到悲天悯人,是达到了极为高深的境界,需要作者有思想家一样的认知深度才行。一般人可能做不到,不过至少你对于时代应该是“关怀”的,“在场”的,而不是活在虚空之中,即便你写的是自己的心理世界,这个世界也应该折射出你所生活的时代。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创作文字这件事真的不能急,天天写,每天写一篇两篇三篇,当天写当天发,追求速度追求时效追求阅读量追求所谓的“坚持”,真的不像有心于文字创作的人。
村上春树的“御用”中文翻译者,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先生在《海边的卡夫卡·译者的话》里写过一段话,读来让我感触颇深。文章的最后把这段话分享给大家,以此共勉。
“…可以说,在彻底颠三倒四贫穷劳苦的青少年时代,文学或者说书是我唯一的乐趣唯一的慰藉唯一的朋友,是我的恩师以至生命的支柱。由于这个缘故,我始终对文字、文学怀有谦恭,虔诚和敬畏之情。即使催稿再急,我也要一字一句写在稿纸上,一字一句校对,一字一句抄写。不敢率尔成章,不敢初稿交印。”
这篇文章本身是干货文,没有什么文学性,只希望能给您一点启发,或者为您提供一个思考角度,祝各位文友创作顺利~
网友评论
还有 所谓的青春文学呢 他们算是作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