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特辑谈天说地芳草集
《锦江记忆》23:贲园书库与名家

《锦江记忆》23:贲园书库与名家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1-10-09 11:21 被阅读0次

           【本文作者:阿  韦;摄影:王嘉陵、陈蓉生、完   璧】

             学者余秋雨曾写过《风雨天一阁》,慨叹范钦的执著,庆幸藏书之风的留存。但还有一座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的贲园书库,和浙江宁波的“天一阁”不相伯仲。天一阁代表的是中原的凝重博大之气,贲(“贲”读bi四声,姓氏)即园则代表巴蜀自由不羁、张弛有道的开放之气。贲园,虽已历经百年风雨,但走进贲园却如家常院落,让你熟悉而亲切。它不是一味的聚集收敛,而是收放自如,在不经意间铸就博大。

    川西图书馆贲园书库(图片翻拍自《四川省图书馆事业志》,由王嘉陵提供)

            据记载,“贲园”原址为三国时期蜀将赵云的府邸(和平街<和平街小学处>曾名为子龙塘<赵云饮马处>)。清雍正年间,为岳钟琪将军在成都的宅第“景勋楼”。之后,主政四川的官员吴连生、骆禀章、祥文谰、恒容齐等都曾入住景勋楼。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大盐商、藏书专家严雁峰、严谷声父子买下景勋楼,根据皇家档案馆的样式将其改建为“贲园书库”。

            锦江区和平街16号如今是四川省图书馆的宿舍院,“贲园”深藏于院子的尽头,小院门楣上雕刻着两个篆字“怡乐”。这里曾汇集两代奇人一生的心血,曾藏有达30余万卷的历代珍贵书籍,也曾是许多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100年前,贲园书库的前身在此处开始修建;55年前,贲园书库的第二代主人将所有藏书捐赠给了国家。

            说起贲园书库,就不能不说他的第一代主人——严雁峰先生。他家先人以盐业起家,成为一方巨富。他本人也是天资聪颖,是四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虽说他能在仕途上步步高升,平步青云,但他却无心功名,不仅不屑于在清朝黑暗的官场中挣扎,还热衷于藏书,把所有家产“挥霍一空”,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不务正业”者。然而,正是由于他的“不务正业”,才有了贲园书库中丰富的藏书。

            年轻时代的严雁峰先生号贲园居士,是陕西渭南人,长期住在成都骆公祠街(其前身即“子龙塘”),也就是今天的锦江区和平街。他曾就读于尊经书院,所学甚广,著有《贲园诗抄》、《随笔四卷》、《读晋书笔记》等作品。在成都杜甫草堂、西安碑林、华山等处都留有其手迹。甲午中日海战即将爆发之时,严雁峰先生正受母命在北京准备仕进。但他却买了一大堆图书运回四川。当他路过西安时,听说有人正准备出卖1000多部书籍,他毫不犹豫全部买下,一本不剩。从此后,他再也没有踏入满清官场半步,潜心收集书籍,以此为乐。到了晚年,他甚至把自己经营多年的盐业变卖了,用所得的数万元巨款购书。他对书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严雁峰先生家里本来就有许多先人留下的书,再加上他多年来四处收集,竟然有了115000多卷,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怎么办呢?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严雁峰先生的脑海里。就是这个想法,造就了后来的蜚声中外的西南著名书库——贲园。当时四川兵荒马乱,筹建大型书库可不容易。严雁峰先生一边把书籍运到大慈寺、龙藏寺收藏,一边在景勋楼的基础上扩建规模宏大的贲园书库。1914年,贲园书库开始动工。

            修建的过程长达十载,一直到1924年,贲园书库才落成。而让人叹息的是,严雁峰先生,这位为藏书事业花费了毕生的财富与精力的学者,在1918年秋逝去。没有看到贲园书库落成,是他的遗憾。但让他欣慰的是,有人继承了他的遗志,贲园书库的藏书量在这个人的手中达到极致,竟然高达30多万卷,较天一阁藏书量,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人是谁呢?他就是贲园书库第二代主人——严谷声。

    1956年,严谷声先生在成都留真照像馆留影(图片由陈蓉生提供)

             严谷声,是严雁峰先生的过继子嗣。严雁峰先生曾教诲谷声:“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又难。”这是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中的一句名言。严谷声牢牢记下了这句话,并和他父亲一样,为贲园藏书耗尽毕生心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局限于藏书,还在典籍分类整理、藏书刊刻、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4年,贲园书库落成。当时的贲园书库,规模宏大,气度不凡。长约有二十多米,宽约十几米,四方银杏参天,花木掩映。书库分为三层,有窗户,有通气孔,采光良好。地板厚实,水汽难入。那些书架和书柜都是用上等楠木、檀木、香樟做成,十分精致。

             严谷声先生请人彻底整理书目,就花去了整整两年时间。对于书籍的保护管理,他可是费了很大的心机。曾有见过书库内部的人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写道:珍贵的大部头书或者单本书,也有木夹板和硬壳绸面皮面封套。书库外还有三间房子,有几个人拿着书一页一页的翻动,这是保护书的方法。还有一间屋子,有些人正聚精会神地刊刻木板。

             为了避免书籍受潮、虫蛀的危险,严谷声先生想尽了办法。但当时更大的危险并不是这些。当时贲园的藏书引起许多不善之人的歹意。曾有许多外国人向他重金收购藏书,有军阀借机敲诈勒索,甚至将他扣押。但严谷声先生本着“宁损千金,不弃一卷”的决心,忍受着精神上的凌辱和经济上的损失,把贲园书库完整地保存下来。

             对于书籍,严谷声先生并不是一味的收藏,将其束之高阁。在文化交流上,他不是一个保守的人。在国内,国史馆、华西协和大学、四川大学等处,都有他的赠书,而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莫斯科大学图书馆、列宁格勒图书馆等也有他的赠书,各处都回赠了严谷声先生许多图书并专门发函感谢,这其中还有以斯大林名义签署的感谢信。

             新中国成立后,严谷声先生把贲园全部藏书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30余万卷藏书(善本书5万多卷)、自刻书籍木板3万多片、若干件历朝历代名人书画、碑帖文物。

             贲园汇聚的名家很多。由于贲园书库的丰富藏书以及严家父子的高尚品格,使得贲园成为名人汇集,进行学术交流的宝地。许多名家考订各种典籍,都到贲园来找寻资料,汲取知识。

    完璧摄影

             国画大师张大千是严谷声先生的挚友,曾在贲园书库长住。1935年,严谷声与张大千在北京相识。这时候,严谷声先生收购了不少书籍,还有许多古代名画和文物。他特别喜欢张大千的画,大加赞赏。严谷声把张大千介绍给北京文化界名流,还邀请他去西安游华山。他们的深厚友谊就是在这时候建立的。

             “七·七”事变,日寇入侵我国,张大千先生飘零到成都,随行的有子女、弟子、工人等40多人。严谷声先生闻讯,当夜腾出20多间房屋接待大千先生一行,还把读书的小客厅安排为张大千的画室,甚至专门做了一张新的楠木巨型画案,张大千先生相当感激。此后,张大千在贲园长住,为严谷声画了许多工笔人物、花卉和水墨山水画,还为贲园的许多历代名画做了鉴定,并跋了一些诗文。严谷声也对张大千的生活关怀备至,甚至在自己天回镇的农场荷塘边为张大千修建了一个供其画画的亭台。两人的深厚情谊从此传为佳话美谈。

             此外,书法大家于右任也是严谷声先生的挚友,他和张大千一起长住贲园。叶圣陶、张寒杉、谢无量等名流,都是贲园贵客。

             严雁峰和严谷声先生重金藏书之精神,让人无比钦佩。近至成都,远至西安、北京、南京、天津,乃至日本的书商,一旦有了珍贵的善本、孤本,都千方百计联系严谷声先生,送到贲园书库。他们认为这里才是值得珍藏宝贵书籍的地方。略微列出几本贲园藏书,就足以让人大吃一惊。有全国1000多个县的县志;有曾国藩的信件手稿;有顾炎武的手稿;有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的《使越日记》……

             此外,全国有名的刻书匠人在贲园指导刻书,20世纪20年代的精刻名家,也都住在贲园,为严家父子校勘精刻善本。这使得贲园的精刻善本字迹清晰周正,线条匀称,纸质柔韧洁白,得到中外行家的赞誉。如今,在英国大英博物院、美国国会博物馆都有专栏,陈列“渭南严氏精刻善本。”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记忆》23:贲园书库与名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xx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