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康桥文苑散文✨满天星随笔散文
《锦江记忆》32:朱自清锦江往事

《锦江记忆》32:朱自清锦江往事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1-11-03 08:06 被阅读0次

【本文作者:李兴辉;摄影:完璧】 

         “江口以上,两岸平原,鲜绿宜人。沿河多桤木林子,稀疏瘦秀,很像山水画。”这是朱自清在私人信件中的优美描述,他曾多次从现锦江区九眼桥一带入岷江而行至云南,见景而生情。由此足见他与成都的渊源之深。

         抗日战争爆发时期,朱自清在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 授。他的夫人陈竹隐是成都人,她带着子女回到成都,居住 在今锦江区的宋公桥附近。

         宋公桥和报恩寺原是成都的名胜古迹,临近锦江。明 朝初年,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大学者宋濂因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案而获罪,全家被朱元璋贬四川茂州(今 四川茂县),途中宋濂病故于夔州(今重庆奉节)。朱元璋第 十一子蜀王朱椿因感宋濂系开国功臣,乃将宋墓迁到华阳(今属成都)。成化年间,蜀惠王又将其迁葬成都净居寺侧, 净居寺又名报恩寺,祀以宋濂,故有报恩寺街。宋墓之南有 一座桥,后人亦因之称之为宋公桥。明末,张献忠退出成都,报恩寺毁于兵燹。清乾隆年间,于寺址建有以宋濂之号 为名的潜溪书院。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 量凭吊报恩寺遗址时曾有诗云:“报恩元古寺,小隐作茅 堂。竹外无墙壁,花间得卧床。江声终日在,云意坐时凉。 何必寻丘壑,郊原乐事长。”可见其时的报恩寺一带是江郊 野趣盎然、景色宜人的去处。

        离此不远是建于明代的九眼桥,系成都到重庆或顺江 东下出川的水陆码头,当时成都及周边地区的生活资料大 多靠水上运输,因此也是商贾云集、车马辐辏、舟船熙来攘 往的一隅繁荣之区。陈竹隐一家住在这里,物价比较低廉, 起居行止也很方便。此后,朱自清但逢西南联大休假,则由昆明回到成都省亲。

(完璧摄影)

         据金拾遗老人所谈和近年出 版 的《 朱 自 清 年 谱 》记 载 ,朱 自清先生从 1940 年~1946 年随 校迁返北京,断断续续在成都 度过了近两年的时光。时值抗 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众多文化 人士流寓成都,抗日救亡运动 如火如荼。朱自清先生作为名 教授、作家、诗人积极投身其 间 ,参 加 各 种 集 会 、聚 会 、学 术 讲 座 ,为 大 后 方 的 文 化 教 育 、抗 日宣传殚精竭虑,著书撰文。 他与在成都的叶圣陶、李长之、 巴 金 、吕 叔 湘 、钱 穆 、徐 中 舒 、陈 白 尘 、陈 中 凡 等 交 往 甚 密 ,研 讨 时 事 、学 术 、创 作 问 题 ,他 协 助 叶圣陶编写《国文教学丛刊》, 以推进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 朱自清和叶圣陶的关系最为亲密,当时叶圣陶住在西郊罗家碾附近的王家岗,彼此见面须 穿越通城。但他们不辞辛劳,经常以黄包车、鸡公车作为交 通工具往返于东西城,这在他们的日记和诗词唱和中都有 记载。1941 年 10 月朱自清返回昆明,行前叶圣陶先生有《 送 佩 弦 之 昆 明 》 诗 二 首 道 :“ 平 生 俦 侣 寡 , 感 子 性 情 真 。 南 北萍踪聚,东西锦水滨。追寻逾密约,相对拟芳醇。不谓秋 风 起 , 又 来 别 恨 新 。 ”“ 此 日 一 为 别 , 成 都 顿 寂 寥 。 独 寻 洪 度 井,怅望宋公桥。诗兴凭谁发?茗园复熟招?共期抱贞粹, 双鬓漫萧条。”足见朱叶二人的挚深感情。

        金 拾 遗 老 人 说 :“ 那 时 我 们 都 管 朱 自 清 叫 ‘ 朱 大 哥 ’ 。 先 生的家庭人口多,负担重,以他一人的收入维持全家的生活 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我们大家在一起并不分彼此,但先生 是一位洁身自好的谦谦君子,从不愿向人吐露自己的窘 况。每到夜晚,朱先生为节约电费开支,就在 20 瓦的白炽 灯下看书写文章。”那时候成都工业非常落后,电力不足,灯 光昏暗可想而知,先生视力又差,因此金拾遗以小老弟的身 份劝先生注意身体,朱先生总报以谦和的微笑表示感谢,于 是金拾遗便坚持给他换上了一个瓦数大一些的灯泡。金老 说,朱自清和叶圣陶先生都是老大哥,且是温文尔雅的典型 文化人,喝酒都是用很小的杯子,肴馔也极简单,常常浅斟 慢酌,娓娓叙谈。

        闲暇之时,朱自清常与朋友们游览、品茗于望江楼、少 城 公 园( 今 人 民 公 园 )、百 花 潭 、青 羊 宫 、都 江 堰 、青 城 山 、新 都桂湖等名胜景区;或入东城根街吃“吴抄手”;或小酌于 “ 不 醉 无 归 酒 家 ”...... 他 写 有 记 叙 成 都 的 散 文《成 都 诗》和 旧 体诗集《锦城鸿爪》,以他精湛的散文笔调对成都作了细腻 入微的描述。他对成都的印象极好,认为成都是古城,与北 京很相似,且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最宜家居。

        朱自清先生对成都最为铭心难忘的是与金氏一家的友 谊和刘云波医师的恩惠。先生经济拮据,加之探亲往返于 川滇,常常弄得捉襟见肘,金氏兄弟见义乐助,常予接济。

        第一次返回昆明后,朱先生在给金家的信中写道:“在成都一年,多承照应。临行 又承厚赠,并打扰,上船时又承送别,感激不尽......”先生此行从九眼桥沿锦江入 岷 江 ,经 由 黄 龙 溪 、江 口 、乐 山 、纳 溪 、宜 宾 转 陆 路 入 滇 。 这 封 用 毛 笔 书 写 的 工 整 、 俊雅的小行书信札历经 60 余年岁月,尚完好保存在金拾遗老人手中,未曾披露, 殊为珍贵。信中又详细叙述了岷江沿途的风光和旅程起居——“岷江多曲折,船 随时转向,随时有新景可看。江口以上,两岸平原,鲜绿宜人。沿河多桤木林子, 稀疏瘦秀,很像山水画......”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散文和书法佳作。

        1943 年,朱自清先生的两个儿子患肺炎,一个女儿患猩红热,病势危殆,幸得刘 云波医师慷慨免费施以当时稀罕而昂贵的盘尼西林救治,使得脱险康复。后来,朱 自清以诚挚的“秀才人情”羞赧相报,撰对联“生死人而肉白骨;保赤子如拯斯民”,并 请叶圣陶书写赠刘云波医师。此事他在 1948 年发表的《刘云波师》文章中有详述。 刘云波老人于 2000 年 6 月病逝于成都,享年 95 岁。去世后有关报纸曾将朱自清先生 的这篇文章摘录刊载。刘云波年轻时留学德国,是有名的妇产科专家,终身未婚,全 身心投入医学教育事业,有“西南林巧稚”之誉。她还是陈竹隐的中学同学,又是金 拾遗已故老伴的二姐,生前曾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朱自清最后辞别成都的时间是 1946 年 8 月 20 日,两年后的 8 月 12 日,他在北 京去世。

附录:朱自清离开成都时致金家的信(抄录)(李兴辉/提供)

七嫂 拾遗 歌春 九妹 七妹 满妹 大鉴:

        在成都一年,多承照应。临行又承厚赠,并打扰,上船时又承送别,感谢不 尽!清十一日上船。李先生临时派人来通知,等着开船。匆忙出门,就像赶汽车 似的。竹隐向来慢,不知如何居然赶到河边送我,乔俞也来了。岷江多曲折,船 随时转向,随时有新景可看。江口以上,两岸平原,鲜绿宜人。沿河多桤木林子, 稀疏瘦秀,很像山水画。我们坐的是装机器的船,机器隔断前后仓,每天拿洗脸 水拿饭,以及上岸下船,都得费很大的力。我们在后仓,所以如此。我睡在两张 沙发椅上,相当舒服,也相当的不舒服,因为空子太短,伸直脚杆又伸不直腰,伸 直腰又伸不直脚杆。但我行李太少,这样也就算舒服了。船上饭很香,菜是李先 生家里烧,吃得很好,有时候太饱。只有末一日,换了一个烧火的,烧的是“三代 饭”:有焦的,有生的,有软的。船上没法换衣服,幸而没有生虱子。

        到嘉定走了四天半,因为江口耽搁了一天。我倒不着急。着急也没用。况且 着急也不必坐木船了。嘉定以下很快,只三天就到了纳溪。嘉定去逛了乌尤寺、 大佛寺,也吃了江豚。只乌尤寺的悬岩还雄壮,大佛大得很,可是也傻得很。蛮 洞倒很别致。叙府街好,简直有春熙路的光景。公园极小,但钟楼一座非常伟大 坚固,可算四川第一,石基入地二三丈,地上一丈多,上用砖砌,非抬头看不到 顶。这是一家大商店因走私被罚款修的。

        沿路滩险不少,因水不大不小,平安度过。只有十八日早过乾碓窝很嚇人, 我们船已漏水。若是船夫不用力,一碰在石头上就完了,我们看见水涡里冒出死 人的肚腹。叙府上面有匪,我们也幸而未遇着。我昨天由纳溪“赶黄鱼”到叙永, 大约后天上昆明去。

        再见,祝好!

        锡鹏 锡□ 

        大、二、三、四、五妹都好

                                                                                                                                         弟 朱自清

                                                                                                                                              二十日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记忆》32:朱自清锦江往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ai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