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山阳高平人,出身官僚世家,曾外父祖为东汉“八俊”之一、荆州牧刘表。
昔,王粲乃“建安七子”之一,才学出众,少年成名,十四岁受大学者蔡邕厚遇,后得其藏书万卷。
王粲与族弟王凯避难南方,结识刘表。
刘表早慕王粲文才,欲招之为婿,终因其貌丑陋而作罢,又观王凯风貌俊朗,遂以女妻之。凯生子业,业生子弼。
其后,王粲随军征讨孙权,途中病逝,二子又因卷入政变而遭连坐处死。曹操怜其绝嗣,令王业承其嗣。王粲为王弼继祖父。
家学祖风渊厚若此,王弼自幼聪慧勤奋,博览群书,十余岁好老子,通辩能言,少年即享高名。
年十八,王弼拜见玄学名士裴徽。为探试其才,裴徽问曰:“夫无者,诚物之所资也,然孔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
王弼答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此言承认孔子高明,又将其思想置换为老庄思想,肯定“无”最重要,可谓以道家为根基,以儒学为门庭,融儒道于一体。
裴徽大为惊叹王弼之才。
淮南刘陶,以能言善论著称,常为名士推举,每与王弼论道,常为其所折服。
时,何晏为吏部尚书,声望愈盛,常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
何晏亦闻其名,于诸士清谈话题中精选数论,列出胜方观点,问曰:“此理仆以为已至极处,君可复驳乎?”
王弼遂辩论,诸名士以为完美之观点,皆被其逐一攻破,众人皆叹服其才。
王弼曰:“此论虽被仆反驳,然仍有破纵,诸君察之乎?”
众人皆曰:“君之论引经据典,言之凿凿,吾等甘拜下风!”
于是,王弼自论自驳,其为正论,众人以为有理,其为反论,众人亦以为有理。
何晏叹称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王弼由此一举成名,列清谈名士前茅。
清谈之余,王弼致力著书立说。二十岁左右即为儒道经典作注,著有《老子道德经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大衍论》《周易穷微论》《易辩》等作品,闪耀深邃哲思光芒,为正始玄学理论体系基础,长期影响后世思想发展。
何晏读《老子道德经注》后,自叹不如,主动放弃自己注本,宣扬王弼之说。
因何晏、裴徽等学术领袖极其包容及大力扶植,王弼遂超越前辈,于一众名士中脱颖而出,然其苛刻、严厉、不留余地之批判作风,致使其因孤芳自赏而陷入人际关系泥沼。
政治上,王弼投奔权臣曹爽,却不受重用,仕途磕磕绊绊,空有理想抱负,而无施展空间。
后,曹爽及何晏被诛,王弼亦受牵连而罢官,同年,身中疠疾,郁郁而终,时年二十三岁,遗一妻一女。
司马师得知其死讯,召集众多有识之士,当庭宣布此讯,厅堂之上唯以叹息、沉默哀悼天才之逝。
人生短短二十三秋,王弼却开正始玄学之风,以不可思议之智慧,指明魏晋玄学理论航向,奏响时代最强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