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中午,老公做油焖茄子,做好后抱怨茄子太硬,烧不烂。
我看了一眼,茄子被他切成长方形的小块,大概半个麻将那么大。说是油焖茄子,却像是在水里打了个滚就被捞出来的样子,一块块精神抖擞,腰板挺得笔直。
咬一口,像是棉絮藏了一包水,一点都不香软酥烂。
“可能是油不够多,炒的时间也不够吧”,我安慰他。
可是,我的心里却在说:“妈蛋,这是什么鬼?还有比这更难吃的茄子吗?”等等,确定这做的是茄子吗?为什么没有一点茄子味儿呢?
记忆里的茄子,不是买的这种长条茄子,而是椭圆形的,饱满圆润,绿色的,紫色的,沉甸甸的挂在枝头。在地里干活渴了,可以把茄子当水果,直接摘来吃,肉质肥厚细腻,清香润口。
最喜欢吃的是用柴火做的烧茄子。把茄子切成大块,大铁锅放油烧热,蒜瓣炒香,茄子丢进去翻炒,然后加水炖,再加一把粉条。下面柴火熊熊,锅里烟雾缭绕,茄子咕嘟咕嘟翻滚着,最后加少许生抽和盐巴就可以出锅。
若是喜欢吃辣,加几颗红辣椒就更美了。烧出来的茄子,有一半已经融化在汤里,晶晶亮,油汪汪,入口即化,好吃的想哭。
也或者把切成撕成条放锅上蒸,蒸透后盛在盆里,加上盐生抽和蒜泥辣酱,再滴几滴芝麻香油,又是一番滋味,开胃那是没sei了。
再或者,更省力一些,火都不用开,直接凉拌。把那茄子切成细丝,加点盐巴和酱油醋,仍觉得鲜美。农家的饭菜,就像他们的性格一样,简单质朴。
妈妈还喜欢把茄子切成丁,炒熟了和肉馅拌一起包饺子吃,软烂喷香,已经分不出哪是肉,哪是茄子。
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门口的小餐馆里有一道菜很受欢迎,几乎是必点菜,那就是烧茄子。这种烧茄子和前面说的不同,它是先将茄子切成滚刀块,裹一层淀粉炸的焦黄,然后再和青椒和木耳一起翻炒,味道惊人,百吃不厌,至今我都还惦记着。
茄子长得过熟,肉里的籽发硬发黄,茄肉会有些苦涩。一般人可能会直接丢弃。我们则会把长老了的茄子切成片或者小块,裹上淀粉,撒点五香粉和香葱煎着吃。煎的茄子金黄酥脆,再吃已经完全没了苦味。当然,嫩茄子煎了会更好吃。
还有很多很多种做法,但无论是煎炒烹炸还是凉拌,茄子都没丧失本身的清甜,怎么吃,都好吃。
我想,它之所以好吃,大概是是因为这些茄子是长在阳光雨露中,吸收了天地的精华,不急不缓的长够了天数,才孕育中嘴里鲜甜的美味。就像一个阅历丰富的人,是一个有故事有底蕴的茄子。
而买到的茄子,大多则是菜棚里种出来的菜,缺少了大自然的滋养。才会茄子没有茄子味,白菜没有白菜味,猪肉也没有猪肉味。
不是嘴巴太挑剔,而是舌头是有记忆的,品尝过食材最好的味道,心里自然就分出了好坏。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吃大棚里的蔬菜,虽然它的出现,让我们的食物不再受季节的影响,随时可得。但它却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种出来的菜虽然样子更好看,但口感上却总是差了一点点。
比如还有常吃的番茄和黄瓜。自然生长的番茄颜色鲜艳,酸甜可口,而人工催熟的看起来也是红彤彤,果肉却发硬,里面的籽是绿色的,吃起来有股生草味。
黄瓜呢,地里种的那种一般长得都不会那么齐整,头大尾巴小,但凉拌非常好吃,一股天然的清香和爽脆。在老家吃惯了自种的黄瓜,回来后就总觉得买的味道不对。
很多人相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些带有“自家生产”“农家”等等字眼的东西开始畅销。
这不是坏事,至少说明人已经开始自省,开始倾听内心的召唤,开始重新认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愿我的孩子,能品尝到这世间最鲜美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