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马三立讲《逗你玩》,听姜昆讲《虎口脱险》,看马季、冯巩说着《五官争功》,那才是春晚应有模样,相声一开声,便笑成一片,以前不懂事,站台上那两人就是上来说笑话的。
听着马三立说相声,不知道这个高瘦的老头是马三立,不知道他说的这个叫相声,只觉得有意思,从前的相声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报菜名了,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听得人直流口水,这么多的才只听过,也没见过啊!也不知道好不好吃,听着菜名在那想象,这个菜是个什么味,那个菜是什么样子。说相声的人解释说,我们相声演员通过自己一举一动,把观众带入我们设定的场景内,带给您欢笑,这是我们的本分,我们一场相声也算是没白说。那时候说相声的每个人都称得上大师了,连报个菜名都能让我们浮想联翩,确实功力深厚。
那时的相声也够纯粹,马三立先生常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按理说笑料这东西,第一遍新鲜,让你开怀大笑,第二遍熟悉,第三遍便该食之无味,四遍五遍就腻了。怎么会觉得听不腻呢!
最高级的包袱是不管你是听第一遍第二遍还是第几遍,听到总会笑,可以说这辈子就指望着这个哏过了,这也不是夸大,从前央视三套有个曲苑杂坛,那是除了大风车之外最好看的节目了。曲苑杂坛总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放着相声小品,像是几天一个轮回,重复重复的放着,而我们作为观众也一遍一遍的看着,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看了那么些年,每一个相声小品都看了十来遍有余,每个包袱每个哏观众都已烂透于心,加上些神情动作,观众也能上台去表演一番。
那时看的最多的小品当属陈佩斯朱时茂的作品了,陈佩斯的小品所以大家百看不厌,是因为他的包袱他的哏,多是矛盾、反差、误解,所以怎么看也不腻。
那些被称为经典的相声也是如此,他的包袱他的哏往往是环环相扣,,一个包袱,三翻四抖,才显出妙来。
一个好的哏都是建立在一个人物之上,马三立的《逗你玩》之所以经典,逗你玩这句台词经典,这句台词后面展现的人物更是经典。
听姜昆的《虎口脱险》我们不会记住那只关在动物园里打瞌睡的老虎,只会记住那个掉进虎口的姜昆。
《五官争功》展现了眼、口、鼻、耳几个器官的形式百态,而最成功的无疑是拥有了这几个器官的这个人。
每一段的相声都描绘了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个人物有好有坏,或嗔或痴,个性鲜明。他是虚构的,又是真实存在的,他不是那个人,他又是每一个人,这是相声演员心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凭空捏造也是有理有据。
凡是做这一行的人,总比平常人想得多看得多。打小进了行当,童心未泯,心智未开便要装做一小大人,进入大人的世界,用小心去了解大人的世界,这个社会就是这个残酷。那些所谓的年少成名什么的,也大多是有迹可循,大人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痛苦留在了未来。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上下十年功,那些能被称之为大师之人,也只是尔尔,一个时代也只能出那么几个,相声演员分为相声工作者跟相声艺术家,一个合格的相声工作者只需负责把观众逗乐了,而能被称为一个艺术家的人,境界定是不一般。总是德艺双馨,在艺术领域上独树一帜,受众多人所认可,生活作风上也定能服众。
做这行出色的人,能在台上演绎一个特别的人物来,临场表演出色的,那都是察言观色和随机应变的大师;包袱抖的好,哏设计的溜,那揣摩人心的功夫都是了不得的。
做这一行的人从小便开始观察这个社会,使起眼色,嘴上和心机都太过能耐,你若跟他们斗起来,能骂的你屁股尿流。在私底下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早年间多数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也难免私下龌蹉,只是大家不知道罢了。加上这行规矩众多。到现在还保留着许多老年间的做派,话里有话。
我们只是相声迷,听听相声就罢,后台那些事理不清道不明,知道的越多越不是滋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