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百鸟朝凤》是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画面干净,节奏和缓。热闹而不喧嚣,深沉却不煽情。这是一部文艺片,在时代的大幕下,“传统”是否已经成为昨日黄花,情怀又该如何生存。唢呐有吴天明的《百鸟朝凤》,二胡不一定有张天明、李天明的《二泉映月》。电影撕开了一道口子,就像揭开了一块伤疤。
电影讲述了两代唢呐匠在时代风云变幻下的坚守与迷茫,从风光无限到难以为继。唢呐该如何生存,这是老班主焦三爷留给徒弟游天鸣的问题,也是这部电影向社会和时代发出的诘问:传统和情怀,该如何在这片新天地中继续存活?
影片中唯一一个有激烈冲突的情节是唢呐班与洋乐队在寿宴上的打斗。洋乐队新奇的演奏和性感女郎的伴唱令所有观众都难挡诱惑。唢呐班门庭冷落,倍显凄凉。如今,民族乐器在华夏大地上的普及程度远不及西洋乐器。在校园中,会弹吉他的孩子很多,会弹琵琶的却寥寥无几,放之整个社会也是如此。记得前些年看过一部电视剧,有一个情节是戏院上演《霸王别姬》来欢庆解放胜利。男主角对身边的年轻女孩说:“你是新女性,不看戏”。虽然过去了很多年,这个情节我却记忆犹新。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戏曲似乎不是与他们共存于一个时代的事物。蟒袍玉带,罗裙水袖,在大多数人眼里就如同斑驳的戏箱,老旧且沉闷。而台上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也早已不复往日光彩。戏台前不再是扶老携幼,而是寥落的霜雪白头。悲哀的是,在生养它们的这片土地上,曾经的亲人正日渐疏离,甚至心生嫌恶。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发展与开放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势所在。对于文化而言,兼容并包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在文化冲击中,本土文化总是强势的一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也是如此。文化是民族性格的外在体现,而随着代代的传承,它也融进这个民族的血脉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塑造着这个民族的品性人格。但是就今天的中国社会来看,本土文化与“强势”二字相距甚远。传统的本土文化的衰落不应该只归结为一句受外来文化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是大势所趋,应该出现的局面是二者相辅相成,兼容并包,而不是外来文化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而传统的本土文化却日渐式微。我想我们的国人也许有这样一个传统,大概从新文化运动时就流传下来了。舶来品,总是好一点。有人说得讥诮,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一些。这不是民族主义者的嘲讽,而是想要提醒我们能够用一种平视的眼光去看待两者。
在农村,如果要夸奖哪家姑娘生得美丽,最高的褒奖就是;“这姑娘真‘洋气’”。人们不会说她漂亮,更不会说她俊俏,而是说她“洋气”。什么是“洋气”,从字面看就是“有西方人的气质”。在中国最保守最传统的地方,人们已然以“洋气”为美。
我的一位教授古代文学的老师曾经在课堂上感慨,“我是教古代文学的,可是我的学生从来不看古书,不读古文,真的是很悲哀”。我想,这种悲哀应该不仅仅是我的老师的悲哀,它应该是我们共同的悲哀。坚守的人苦苦支撑,踽踽独行,是少数人的孤独的悲哀;舍弃的人渐行渐远,再难体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惆怅,悲于疏离,哀于不幸。
电影引起了众多的唏嘘感慨,那么感慨过后呢?儒家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儒家要求的道德绝对完美的圣人,我们做不到,我们都是有儿女私欲“泯然众人”。但是这句话透露出的是一种大义担当,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社会责任感。什么叫做社会责任感呢,我理解的就是,虽然这件事看起来跟你没关系,但是你觉得你跟它有关系,应该为它尽一份力,你愿意去承担这样的一份责任。我对关于传统的事物一知半解,有些浮于皮毛,有些闻所未闻,但是我对它们都会有一种亲切感。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这些就像是我自己家的东西,可惜我生得晚不能睹其光明璀璨。所以当它日渐衰落,我往往痛心失落。对于传统,我们可以不热爱,喜好因人而异,勉强不得;但是我们不可以不尊重,尊重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如果我们大家都以一种严肃认真地态度去对待传统,对待文化,那就是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