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史记》中哪篇写得最精彩,那《刺客列传》可以排进前三(另外两篇为师认为是《项羽本纪》和《李将军列传》);要说《刺客列传》中哪个故事最精彩,那必然是“荆轲刺秦”。
然而为师今天要告诉你——
“荆轲刺秦”的故事是假的!
一定有人会说,人家司马迁难道还不如你吗?苏老师你这样没事就想搞个大新闻,将来报道出了偏差,你是要负责任的!
没证据我敢乱说吗?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
易中天先生是看不上荆轲的,他在《青春志》一书中对“荆轲刺秦”的评价很精到:怎么看,怎么像演戏。
戏的序幕,是燕国太子丹曾受到秦国的无礼对待而对秦王嬴政怀恨在心,想暗杀他。用现在的话说,叫做买凶杀人。
太子丹找到了荆轲——后来他成了历史上的“明星刺客”。
他的排场之大,成本之高,所用之费,十分惊人。徐夫人之匕首,樊将军之头颅;千金之礼品,督亢之地图;高渐离之击筑,田先生之筹谋……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出发时,众人在易水河边穿着白衣送他,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得众人不禁泪下。
跟他一同出发的,除了十三岁就敢当街杀人的秦舞阳,还有燕国督亢的地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的脑袋。有这两样东西,才能确保秦王肯当面接见他们。
如果荆轲刺秦的故事是一出戏,那开场绝对是史诗级别的。
读到这里,我除了被这悲壮的场面感动,还有一个念头——
拜托!这不是左宗棠抬棺出征,这是暗杀啊!荆轲名义上是使臣,弄得跟葬礼一样,不怕走漏风声吗?这是小说看多了入戏太深了吧!
更有意思的是,就是这样的大场面,消息一点都没有走漏,也不知秦国情报机关干什么吃的。
二
荆轲将匕首藏在地图的卷轴位置,成功混过了秦王宫的安检。战国时代的匕首不论是铁是铜,这分量可不轻,放进地图盒中竟然成功骗过秦宫安保人员,也不知秦宫安保是干什么吃的。
秦国方面关键时刻出现了低级失误,让荆轲离成功更近一步。然而太顺利就不精彩了,荆轲方面不出点错就是对不起观众。
出错的是秦舞阳。此人十三岁时就杀人,杀气值报表,谁知此时竟吓得面无人色,还不停地发抖(色变振恐),引起了秦国群臣的警觉。
荆轲只能硬着头皮扔下秦舞阳,独自来到秦王面前,按原定计划缓缓打开地图卷轴,给秦王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等秦王的注意力彻底集中在地图上时,地图末端的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一手抓住了秦王的袖子,一手抓起匕首向前一刺!
谁都没想到的事发生了。秦王猛地向后一闪,他的袖子竟然——扯断了(自引而起,袖绝)。
不知秦宫的裁缝贪污了多少经费,反正这豆腐渣工程的袖子让秦王成功躲过一击。
秦王立即要拔出佩剑反击,结果——拔不出来(剑坚,故不可立拔)!
剑太长,剑鞘太紧,秦王这时估计连宰了铸剑工匠的心都有了。
秦王只好绕着柱子跑,荆轲就绕着柱子追(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你是不是傻,你倒是往反方向绕啊!
就这样绕了不知多少圈,却没有一个卫士上来救秦王。为什么呢?
原来根据秦国法律,未经秦王允许任何人不能带兵器进入大殿,违者斩首。
可是秦王一着急,忘了叫卫士进来护驾,卫士们只能拿着兵器在殿外干瞪眼。
秦国文武百官看不下去了,一拥而上用手去围殴荆轲(以手共搏之)。
这时大殿上的场面是,秦王绕着柱子跑,怀里还抱着那把怎么也拔不出来的佩剑,后面荆轲拿着匕首追着秦王,再后面一群赤手空拳的官员追着荆轲……一部好好的史诗愣是给演成了闹剧。
话说回来,荆轲拿着的可是一把见血封喉的毒匕首,这些空手与荆轲搏斗的大臣竟无一人死伤,我强烈怀疑这帮家伙是不是在装样子。
三
这真是人类刺杀史上最荒唐的一幕,好在一个横空出世的木箱子让这出闹剧适时收场了。
御医夏无且将手中的药箱砸向了荆轲,荆轲挨了这一下,让秦王获得了零点几秒的喘息时间,他终于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拔出了佩剑。
力量对比瞬间逆转,秦王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做了最后一搏,向秦王掷出了匕首!
再次脱靶……
惊慌失措的秦王开始“激情杀人”,朝荆轲连刺八剑,然后才想起等候多时的卫士们。卫士一拥而上,将荆轲剁成了肉酱。
死里逃生的秦王嬴政这时才感到后怕,虚脱一般,头晕目眩,半天缓不过神来(秦王不怡者良久)。
这整个故事充满了意外。
燕太子丹掉过链子,秦国安保掉过链子,秦舞阳掉过链子,荆轲掉过链子,秦王掉过链子,还有秦宫的裁缝和铸剑工匠也都掉过链子……链子掉了一地,不掉链子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夏无且夏医生。
事后论功行赏,秦王嬴政握着夏医生的手,亲切地说,夏医生对我是真爱啊(无且爱我)。
不论称之为史诗还是闹剧,这整件事怎么看怎么像演戏。
四
意外太多就一定是假的么?
那倒不一定。故事太离奇最多是让人产生怀疑,要推翻这个故事还是需要证据的。
“荆轲刺秦”事件发生在燕国和秦国之间,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燕召公世家》中都提到了这件事。然而,这两处记载和《刺客列传》完全不一样!
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史记·燕召公世家》
这两篇文章对此事语焉不详,但都明确地用了“秦王觉(之)”的表述。
觉,就是察觉的意思。什么叫“察觉”呢,总不是被抓住了袖子,匕首刺到胸口,才叫“察觉”吧?
根据这两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出“荆轲刺秦”的另一个版本:荆轲化装成使者来行刺,却被秦宫安保或秦王本人发觉,阴谋败露,被当场杀死,而且还被肢解,尸块送到各地示众(体解轲以徇)。
这才是故事的真相!
《史记》不同篇目对同一事件记载有出入,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为什么我不相信《刺客列传》,却愿意相信《秦》、《燕》两文?
除了剧情太过离奇,《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一段的资料来源也很成问题。
《刺客列传》的“太史公曰”部分明确交代了信息来源:
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作者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是名叫“公孙季功”和“董生”的两位仁兄告诉作者的。那这俩哥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是一个名叫夏无且的朋友告诉他们的。这个夏无且,就是史料的唯一来源。
夏无且……这名儿听着耳熟……
夏无且!这不就是那个拿药箱砸荆轲的夏医生吗??
整个故事出场人物除了你没一个靠谱的,结果这故事还是你自己传出来的?
司马迁时代,汉朝已经立国近百年。再怎么算,司马迁的年龄都不对——太年轻了。“荆轲刺秦”这段文字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是史记的第一位作者,临死前将未完成的任务交给了儿子司马迁。
我们可以这样猜测,夏无且在秦宫目睹了荆轲被识破并被杀的一幕,日后在与公孙、董生二人的交流中,添油加醋,并严重夸大了自己的作用。
夏无且应该比公孙、董生年长不少,本就是跟晚辈们吹吹牛,谁知被他们转手告诉了“太史公”。
这个故事真是太过精彩,太史公舍不得扔下,经过一番文学渲染,终成《史记》千古名篇,让夏医生以“王的男人”的身份名垂青史(虽然有人考证说他是太监)。
五
不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的的确确打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读者,荆轲被视为“小人物拼死一搏对抗强权”的符号而被广为传颂。
直到清朝末年,有一个青年革命者自制炸弹刺杀满清摄政王载沣。失败被俘后,这个青年抱定必死决心,写下一首绝命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慷慨歌燕市”,便是荆轲在燕国都城的市井中与高渐离等好友慷慨悲歌的故事(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他很幸运地躲过了死刑,并且因他的俊朗外表和英雄豪情而迅速成为国民偶像。
然而跟荆轲一样,他最终也活活地把自己的人生从史诗演成了闹剧。
这个青年名叫汪兆铭,笔名“汪精卫”。
网友评论
笛卡尔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