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趣的日本人

作者: 教官儿 | 来源:发表于2016-10-18 20:36 被阅读0次

    对于日本人的评价,似乎有这样的一个共识:有礼貌 。

    一百多年前,有人如此描述:“男女皆微笑待人,无言辞激烈,貌失和悦者。余居之月余,每日徜徉街市,未见有吵骂斗殴者。”

    一百年后,仍有人这样介绍日本:“在日本留学两年,竟未见到过一次吵架,令人不可思议。有谁被车撞了,不慎撞人者会马上说对不起,以示歉意;而被撞者也介乎同时在说:失礼!”

    面对如此情况多数中国人会有“世风日下”之感,并羡慕日本的道德文化。就单从中日两国道德表象的差距来看,对日本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

    1

    日本思想根基

    日本近代思想界实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私德标准向公德的转变和公德标准优位观的确立。

    更为明确的说法是:以耳濡目染为要妙,以习惯自然为指要。

    借用两个心理学的概念来解释就是:日本人认为行为决定态度。

    良好行为的坚决执行能够培养人的内在品德。(韩东育的《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是一篇对此问题论述得比较透彻的好文章,值得有心人好好研读)而者种观念最初来源于荀子。

    荻生徂徕是日本“古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对儒家“心性、性理”的私德论进行了全面的抨击,说孟子的“以心治心”看似至理,实属“私智妄作”。

    此外,日本的先行研究者井上次郎也说:“徂徕在道德上的见解多渊源于荀子。”

    严桥遵成在他的力作《徂徕研究》中也说:“徂徕喜欢研究当时不为一般儒者所重视的子类,尤其是荀子,曾给他的思想以甚大的影响。”

    2

    道德比较

    孔孟荀的共同之处是充分注意了作为群体共性的人类社会的秩序规范与作为个体人性的主管心里结构相互适应这个重大问题,也就是人性论问题。

    它们的差异处是,孔子只提出仁学的文化心里结构。

    孟子发展了这个结构中的心理和个体人格价值方面,它由内而外。

    荀子则强调发挥了治国平天下的群体秩序规范方面,它由外而内。

    至此,我们即可发现中日文化的分水标志。

    中国在孔的基础上选择了孟,日本则选择了荀。中国文化选择了孟子,因此孟子才被封为亚圣,认为孟子才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人强调内心的地位,以至于中国古人一直都在告诉应该如何思考,很少规范你应该如何做;而日本则正好相反,对民众行为的规范指导是相当严格的。

    孟、荀是基于孔子思想的两种对立分化。过分偏重任何一方都是有弊端的。

    3.1

    过分看重内心

    易导致一下三种倾向。

       精神世界的“心外无物”。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到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外在行为的“放浪形骸”。从阮籍的“率意独驾、白眼睥睨”到刘伶的“脱衣服,露丑恶”。

    政治理念的“心想事成”。从孟子的“平治天下”到被朱熹无限抬高的“修齐治平”。

    3.2

    过分看重行为

    最直接的影响是会使人更加痛苦。

    日本人的外在表现十分克己,而内心却异常空虚。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著名认知不协调理论说:当我们做了不愉快的行为时,通常也会同时调整我们的想法。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想法会尽量说服我们,承认并接受已经做出的行为。

    这个过程只是人自我内在调节的一个心理机制。可是它也有崩溃的时候。一旦无法继续进行自我调节,他们的一切行为规范将瞬间瓦解。

    因此我们常能够看到“优秀”的日本人总会一夜之间就变得疯狂。

    例如,是那样“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的日本人在自杀的时候总会选择最大的地铁站,以至于造成很大的社会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在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也有写到,在二战期间,忠诚的日本军人当变成俘虏的时候,转身就能成为配合盟军的典范,甚至反戈一击。

    日本人外在行为严格克制自我,而内心中却是十分渴望展现自我。

    这个性格矛盾一直存在于日本这个国家的人民身上。

    而由此生发出的弊端也多见于世,其军国主义便是这种矛盾在以前的武士阶层中存在的重要体现。

    由于社会压力有明显的向下增强的趋势,国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底层的反弹。由下级武士主导的明治维新便是如此。而在此之后,其内在矛盾依然存在。

    4

    总结

    世界的思想正在由于信息的快速交换而加速融合,日本必将受到冲击而更加关注民众个性的突显。

    新势力在增强,旧势力在削弱。当前者发展到足以和后者抗衡的时候便是日本思想界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

    这个过程对于日本来说将是漫长而痛苦的,但也必经这个过程日本才会成长。

    其次,我们也应该反观自身。

    中国人确实有些过分看重内心的塑造。以至于常常是思考太多而行动太少。

    孔子说“君子敏于行”。

    因此,中国人应该在少年时代多被规范行为,《三字经》和《弟子规》应该被重新拿出来;而当人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的时候,则在加强对内心的修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有趣的日本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pt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