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在上一篇中,我提到了我与每本《英语文摘》杂志都会进行6次对话,这里我先分享其中的两次对话,这两次对话可以看作是与这本杂志最为本真的初心对话:
与作者对话
与译者对话
这两次对话都是语言和翻译学习方面的,因此在本文中我也会将我在语言和翻译方面的学习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
与作者对话
《英语文摘》杂志中摘录的基本上都是质量过硬、内涵足够深刻的文章,这不仅仅是我作为一位忠实读者的感受。从另一角度,所有文章其实都是通过了两层筛选的考验,第一层是原文通过了著名外刊的筛选,要知道这些外刊对于质量是有很高的要求的,第二层则是通过了《英语文摘》编辑部的进一步严苛筛选,可以说是中外专家的联合筛选。从这一角度来看,每篇文章都必然是精品。
每一次对这些文章的精读都相当于是与作者的一次深度对话。在精读过程中,我会观察作者针对其主题的行文思路,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借鉴,另一方面就是作者对于遣词造句的高质量追求,这两方面其实都是完成一篇好的英文作品的关键要素。
而从英语的地道性而言,我们虽然无法达到像作者这样的native speaker境界,但至少应为无限接近而努力,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在英语翻译和写作工作中始终坚守的。
如何提升英语的地道性呢?有些人会迷信那些技巧吗,那些所谓的“速成法”,这是走入了误区,任何语言(包括我们的母语)的地道性的提升都是靠日常的用心积累,别无他法。在积累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一定量的深度阅读和大量外刊的泛读,还需要辅之以大量的刻意练习和翻译实践工作。
《英语文摘》杂志给了我们深度阅读的机会,一方面其中英文对照的紧凑型排版适合长时间的沉浸式阅读,另一方面所有内容都是最新和最鲜活的,能够吸引我们阅读下去,在层层剥开真理和结论的同时,也层层剥开英语的奥秘。
当然,在对《英语文摘》文章精读的基础上,可以配合一些纯正的外刊作为泛读材料,比如我大学里就选择《经济学家》和《卫报》作为泛读的材料,相对而言,这两份报刊的选文质量更高,内容也更为专业。
另外,从词汇量的角度,《英语文摘》也是一个很好的扩展途径。
从我的日常观察来看,不少人从大学毕业,甚至高中毕业后其实就停止了词汇量的扩充,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如果要去拾起枯燥的单词书进行背诵显然不现实,范围也过大。一方面单词书中的很多词往往是出于考试需要而收录的,并不一定是高频词,有的单词你永远都不会遇见第二次,另一方面所有单词只有中文释义,而从信息块的角度来看,单词所蕴含的信息是更为丰富的,有时候并不能用一个词作为单词的准确释义。
而《英语文摘》却给了我们对单词的鲜活感受,因为其选取的文章都是直接来自于欧美知名报刊,原文作者也是实实在在的一线作者或记者,他们选取的单词就是最为鲜活、最富时代感的,同时,所有单词又都有上下文环绕在侧,我们能够非常方便地记住单词的释义和使用方式,真正还原到语言本身,这远比死记硬背效果好。
《英语文摘》杂志其实引领我们回到了语言学习最本初的那一刻。
与译者对话
下面是我任意一篇的学习笔记,是否惊讶到了呢?
中英对照是《英语文摘》杂志的一大特色,其初衷应该是方便大家的英语语言学习,但其实这本杂志的译文本身就是精品,因此被我作为翻译的主要学习素材之一。
在这本杂志中,每篇文章的中文翻译水平都是非常高的,译员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在这里,你永远看不到翻译中普遍出现的“翻译腔”,特别在长难句的把控上。即使脱离英文原文,你也可以从头到尾地读下来,就像读一篇非常正式的中文报道一样,毫无障碍感和违和感。
我在精读的过程中,会从四个层面来学习翻译。
第一个是段落层面。大家知道,其实最好的翻译应该是在能够精准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让受众有着极高的阅读体现,基于这一目的,很多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呈现会表面上有出入,句子也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这在旅游行业中特别明显,有时候光从形式上,你看不出译文和原文有任何联系,但从意思传达的精准性角度来看,原文和译文的意思是100%吻合的,是一个完美的等式。
在《英语文摘》杂志中,基本也是遵循精准传达的理念,也会在需要的地方进行巧妙的处理,而我在阅读时,会重点关注这方面。
第二个是句子层面,以长难句为代表。这个从我的实践来看,是需要强大的逻辑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支撑的,逻辑能力体现在对长难句的层层分析,需要像洋葱一样层层剥开,将其拆分成符合中文习惯的几个短句,每个句子代表一个信息块。
说到信息块,我这里要谈一下第三个层面,也就是必要的注释。在《英语文摘》中,其实原文作者和译者都非常注重这一问题。
很多文章其实都有其特定背景的,为了确保读者能够真正读懂文章,并减少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原文作者往往会提供背景信息,译文作者则会根据国内受众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编辑,比较典型的就是文化或历史背景,某一篇文章中蕴含的当地特有的文化或历史背景并不一定为译文受众所知,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译文受众会感到一头雾水,影响整体阅读体验。
相似的地方出现在语句层面的注释,其实也是遵循相似的方式,译者同样会在原文作者注释的基础上,增加适合国内观众的补充解释,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译者注”。
如果用等式表达的话,就是:完整的译文=原文+注释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英语翻译是信息块层面的转换,而不单单是语言方面的转换。
最后就是语言层面。
最后呈现的译文质量是由强有力的中文水平所保障的,很多人刚刚在接触翻译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对原文的理解没有问题,但在转换至中文的过程中却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也是很多人写不好中文文档的原因,其实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母语并不了解。
其实,外界对翻译行业往往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懂英文都能做翻译,都具备做翻译的资质,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只要一位同时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有很深造诣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好翻译,才能真正做好中文写作或是英文写作。
我在日常精读的过程中,并不单单是“读”,而是经常会挑选其中具有挑战性的句子进行练手,有时候会尝试多种翻译手段,然后再去对照杂志上的翻译。我个人认为,对于长难句的翻译有时候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但又比数学题的要求高一点,难点就是体现在表达层面。
如果你是翻译公司的管理者,或是也翻译需求的文档部门管理者,无论你是哪种管理身份,都建议将《英语文摘》杂志作为团队培训的必备教材或必备读物,相信对于团队成员的成长会有极大的帮助。
好了,本期就分享到这里,下一期继续分享《英语文摘》带给我的另外四次对话。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