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医事思考每天写1000字思考者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粗鄙的“中国大妈”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粗鄙的“中国大妈”

作者: 白立平 | 来源:发表于2018-11-12 14:51 被阅读42次

    “中国大妈”,在当今,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贬义词。如果网上搜索“中国大妈”四个字,都是满屏的斑斑劣迹。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国大妈刘某因为错过站点,斥责司机,用手机击打其头部,致使掌握着一车人性命的司机,将十余人命葬江中。

    事隔一天,北京57岁大妈也因公交坐过站,将一整箱牛奶砸向司机,司机躲闪过程中与对面轿车发生剐蹭。

    南京地铁上,一位大妈与一小伙子因座位问题争执,倚仗自己年老,年轻人就该让座,小伙子不让,大妈就一屁股坐在他腿上。

    浙江一姑娘,手机被一大妈捡到,姑娘买了礼品并出500元酬劳,希望拿回手机,大妈却要求给2000元报酬才能归还,姑娘报警,大妈就直接将手机摔碎。

    出国游的大妈们将广场舞阵容挺进卢浮宫,大炫民族风,被当地人投诉。

    瑞典酒店,因为自己少订了一晚酒店,强行留宿,遭到拒绝,中国大妈立即躺在大街上撒泼哭闹。

    中国大妈吃垮意大利游轮;

    自助餐厅占座位,大声喧哗,即吃得了也要兜着走;

    旅游景点,排队加塞,吵吵嚷嚷;

    因为坐车免费,早起与上班族挤公交;

    买菜要把外层叶子全扒掉;

    ......

    就此打住!

    “中国大妈”已经成为了被吐槽和诟病的群体,成为了一个粗鄙的社会人群代名词。有人说,部分“中国大妈”已成社会公害。

    更可悲的是,“中国大妈”被收入了百科词条,还入驻了牛津词典——“CHINESEDAMA”。

    其解释是:

    中老年女性,大多数偏胖;精神饱满,声音很大;走路成堆,排队夹塞;比较富裕,特爱购物;装束臃肿,热衷拍照;扮酷装嫩缺心眼儿,喜欢佩戴鲜艳丝巾。

    说实话,打下这几行字,我很不忍心。人人都会老,每个年轻女孩也终会有一天变成大妈。

    我,也即将步入大妈的行列。

    曾几何时,这些剽悍的大妈们也是羞涩的少女,也曾有过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梦想,是什么让她们在走过中年以后变得如此横蛮、龌龊、粗鄙不堪?

    也许是成年后,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不得已磨去了棱角,拼了命地努力才能养家糊口。

    从贫穷的生活一路走来,物质的拥有,填补了我们的自信,我们坚信没有什么比自身的利益更重要。

    几十年如一日,被利益裹挟前行,到了人生后半程,已经刹不住车了。

    什么是人文精神、文化素养,好像从来没关注过。

    贫穷的磨砺让人越来越务实,很多人并不觉得自尊是一种价值和财富。利益永远是人生的最高目标,哪怕能得到一点点,也比不能当饭吃的自尊和修养更值得争取。

    那些社会秩序、规则、公德、他人感受,只要阻挡了我的利益,便暴露出人性的自私自利而不自知。

    为了不久的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个知性、优雅、有素养的大妈,特反观自省,警戒如下:

    01

    要保持身材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消耗水平下降,吃同样的东西,中老年人一定比年轻人更容易长肉。

    人过中年,一定要时刻关注身材的管理。虽然和年轻人比起来,中老年确实要困难得多,几天不运动,不控制饮食,腰腹的赘肉就能冒出来。

    有人说:没办法,我喝口凉水都长肉。说这话骗骗自己就好,就不要拿出来忽悠别人了。

    保持身材很难,但绝对做到。简简单单的“管住嘴,迈开腿”“早吃饱、晚吃少”扪心自问,做到了吗

    身上的赘肉就是因为吃得多消耗得少。所以,少吃一些大鱼大肉,米饭馒头少吃一点,蛋糕、甜点、零食能不碰就不碰,食堂的大姐给咱盛的饭少了些,别抱怨,权当人家帮咱减肥。

    人过中年,肌肉就会流失,肌肉是人体消耗能量的动力。保持身材不仅要少吃多动,还要持之以恒地做点力量锻炼,女人也要长点肌肉。

    保持身材不仅是为了好看,更让肥胖引发的疾病离咱们远一点,少些赘肉压迫我们的骨骼,肌肉有力量,行动就会更灵活,让我们身形轻盈,精神抖擞。

    02

    尽量少穿戴夸张服饰

    穿什么,戴什么,是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他人无权干涉。但不管怎么说,穿衣打扮是反映一个人审美品位最直观的方式。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女人到了四、五十岁以后,会越发喜欢大红大紫大绿、图案夸张、设计奇特的服饰。

    也许是年轻时没穿过艳丽衣服,也许是这些服饰能掩盖一些衰老,但不可否认的是,

    夸张的设计让衰老的容貌变得更加引人注目。

    当然,也有一些7、80岁的老人,穿着艳丽,化着妆,也毫无违和感。但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老人很少有臃肿的身材,她们要么年轻时就是时装模特,要么拥有贤淑优雅的气质,

    或者她们本身就是豪门贵族,盛装打扮于她们来讲不过是对从容自若生活的一种点缀。

    如果我们普通人,连沉淀下内心读一本好书、有兴趣学习一种丰盈自己的技能都做不到,唯独钟情于夸张的服装、奇特的饰品来装扮外表,其实,不过是消磨时光的一种游戏,令人乏味。

    人,越有底气,就越不在意外表的普通越不会殚精竭虑地把心思花在外在以获取存在感。

    03

    少关注养生和心灵鸡汤

    大多数中老年人转发的养生文,大多都是伪养生。

    《长寿秘诀被诺贝尔奖得主破解,快来看》、《人体排毒时刻表,赶紧收藏》、《这篇文章关乎你的心脏,不看就晚了》、《经常做这10个动作,想不长寿都难》……

    全部都是套路文。写文章的人只为了点击量,而读它的人却把文中内容奉为宝典。

    如果真的关注养生,就买几本和中医有关的书,好好读一读,悟一悟,领略传统医学里的哲学智慧和养生之道。

    如果没有耐心去读,就索性“管住嘴,迈开腿,知足常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箪食,一瓢饮,身体不需要莫须有的营养,没必要整得那么复杂。整天把养生挂在嘴边,只能说明我们没有更重要的事可做。

    总看这些养生文,且不说题目总是一惊一乍,让人受不了。今天“出大事了”,明天“不看就晚了”,各路观点互相打架,搞得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吃,怎么动了。怕这怕那,怕得癌怕早死,人生的乐趣都没了。

    心灵鸡汤,偶尔看看就好。努力拼命的人看,是一种激励,无所事事的人看,就是麻醉剂,除了让心里舒服,自我感动之外,没有太大用处。

    《聪明人,一辈子,三不说》、《人有教养的十大特征》、《人活着,六个不能缺》,这类情感文大多在题目后面跟一个(),要么是(深度好文)、(写的真好)、要么是(太经典了)、(火了)、(必看)。

    作者写完文章,还要夸自己“写得真好”,不觉得是一种滑稽吗?可是看的人却真以为“写得真好”。

    但凡让自己越看心里越舒服的文章,还是少看。人习惯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爱听自己喜欢听的话,爱看自己愿意看的事情。

    大脑是需要锻炼的,是用来思考、批判、掌握人生方向的,总让别人来按摩,不如自己去开动,学些有用的东西。

    04

    少看电视,多看书

    那些冗长的电视剧,几十集地播放,我们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里,跟着剧情消耗我们的时间和喜怒哀乐。

    越是舒服的东西,位置越低。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是打开我们认知世界的一扇大门。

    为什么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与周围世界脱节?

    因为我们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年轻时代。

    当我们需要与外界交互的时候,我们没有能力招架,只能固执己见,端出“我老我有理”的架势维护自己仅有的那点自尊。

    我们看不到广博的外面,就只好把眼前的芝麻绿豆当成全世界,困在自己的情绪里无法自拔。眼前的鸡毛蒜皮成了天大的事,更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那些痴迷于保健品,将几千几万的钱财拱手送给骗子的老人,他们的儿女哪个不是苦口婆心规劝,最后,都空留一声叹息。

    读书,意味着我们能“进入”自己之外的那个世界,获取更多的参照点,不再固步自封,不再用自身的经验去推想外面的世界。

    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浅薄。

    不会把鸡汤当做人类思想的精华,不会以老自居,和年轻人只讲尊老美德不讲逻辑,更不会因为周末儿子媳妇没来看望而苦恼。

    05

    与时俱进,要学习

    当今时代的发展速度,和我们年轻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不掌握生活的科技应用,将寸步难行,永远不知道前行路上设置了哪些障碍。

    “我不学,我怕被骗”、“我怕点错”、“我怕麻烦”......

    在我们还尚未老去的时候,就拒绝学习,怕这怕那,难道就不怕被时代抛弃?

    所谓的“高科技”,听着很唬人,其实每一件产品设计者都把它弄得更加简单和人性化、傻瓜化,一步一步引导我们方便操作。

    只是,再简单的东西,不尝试,不去碰,神仙也帮不了我们。

    学习新东西一点都不难,也永远都不晚,难的是我们总以“老”为借口,不敢迈出那一步,拒绝学习,拒绝改变。

    拒绝学习,让我们只能理解表象的世界,理解不了表象下面的抽象思维。

    同样是健康话题,打着“祖传”、“民间”、“无毒”、“无副作用”旗号的偏方,我们会认为,比那些写满了概率和不良反应的医学疗法更加靠谱。

    中老年人,本来就在走向衰退,如果再不给大脑一点学习锻炼的机会,就真的不可救药了。

    06

    说话小声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女人说话的音量也在提高。

    也许是早年的田间劳作,在地头声音小了听不见;也许是每天面对熊孩子,邋遢老公,声音小了,震慑不住;出门在外,嗓门小了说话没人听;太考虑别人感受自己要吃亏。

    久而久之,大嗓门就炼成了,而且好处多多:它能彰显咱强大的内心;和别人辩论,首先在气势上就压人一筹;大嗓门,透着一种霸气外漏,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在公共场合高谈阔论,锵锵锵地热闹一阵子,也不管别人是否捂上了耳朵,不用管别人的感受,至少我们痛快了。

    大嗓门给别人的印象是什么呢?

    只输出不交流,更不接纳,不倾听,也不融入,功夫自成一派,充满了傲慢。

    年龄大了,还是有意识地矜持一些吧。

    我们关心的、知道的、懂得的、热衷的事情,别人未必感兴趣,也没有必要用大喇叭让全世界都知道。如果真想嗨个痛快,就约上三五个好友,单独找个地方,尽情地说,尽情地笑。

    在公共场合,在有他人在场的环境,收敛一些,别给人留下粗鲁扰民的印象。

    社会文明进步,有修养的人才彰显实力,才更值得让人尊重。

    07

    不要贪小便宜

    中老年人,年轻时穷怕了,现如今只要见到“免费”、“赠品”、“打折”、“清仓”就兴奋异常。

    殊不知这只是商家的销售伎俩。

    如果我们能多读些书,多了解一些社会常识,就会发现,营销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它专门研究人性,研究什么样的套路能吸引人的购买冲动;用什么方法勾出人们贪小便宜的弱点,多卖出东西。

    轻则让我们多花冤枉钱,重则就是骗。

    年轻时代,穷,没见过这么多好东西。现在商品已经极大丰富,没必要把很多东西搬到家里来。

    买东西只买自己需要的,那些赠品拿回家里除了占地方也没什么用处。

    老话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个成年人都耳熟能详,但就是见到免费、赠送就挪不动脚步。

    另外,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商家也不容易,那些菜店、路边摊、自助餐厅的老板也没赚我们多少钱。

    东西轻拿轻放,食物够吃就得,找钱时毛八分的别计较,人家辛苦批发来的菜,别总是扒净外皮再上秤,别占那么点小便宜。

    08

    对子女不要苛求

    “养儿防老”是我们的传统。但现在已经今非昔比,儿女们也没有经历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

    他们在学业、工作和事业上,承受的压力比我们年轻时要大得多,更何况当今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我们比从前的老人又长寿了很多,让双方儿女担负四个老人,八个老人的养老,是不现实的事情。

    自己的养老要自己打算,儿女帮衬是我们的福分,作为老人要懂得知足。

    曾有一位老人,死后床下藏有10万块钱,但儿女们苦涩地说:再多我们也不领情。

    20年前我们贷款创业,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他分文不减追着要养老费,结果把应急钱存成死钱,如今我们都是千万身家,分这几个钱有何用?

    有的老人说,我正因为少给儿女添负担,才抠门攒钱,为了保养身体才买保健品,想多赚点养老钱,才被骗子骗。

    我们要承认,这不是为儿女着想,这是无知。

    090

    多关注内心,少聊些家长里短

    别人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和我们没有关系。

    张家的儿子不孝,李家的生意亏本,孙家能全款买房,赵家的媳妇又和婆婆吵起来了......

    别人的生活我们再了解也是旁观者。看的再多也是面儿,什么样的里子我们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那是别人的生活。

    邻居有困难帮一把,亲戚有事去看一看。不要有事没事总找人扯闲篇,把别人的糟心事当做自己闲聊的谈资。

    每天的话题总是围绕在张家长李家短的聊天中,说明我们的内心太匮乏。

    实在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就在“别人过得不如我”,“别人的儿子不成器”的语境里找些心理的优越感。

    姐妹们聚在一起,切磋一下厨艺;聊聊谁有什么拿手绝活,学一学;琴棋书画之类接触一些,陶冶自己的情操,也增长见识。

    有一句话讲:

    “人无癖,便无趣。人无癖,就活得百无聊赖。人有癖,功夫花在所癖之事上,物我两忘,不是高人,便是妙人。”

    这里的“癖”就是自己内心真正喜欢,能带给我们快乐的事情。人在世上走一遭,总要做点自己钟爱的事,否则该是多么遗憾。

    有这个时间,回家多看看书,学门小技艺,都会让我们充实快乐,这样的生活才有意思。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就写到这里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粗鄙的“中国大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hc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