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似乎是从小年这一天开始拉开序幕的。北方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则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不知道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我也懒得去查资料,去搞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科学的或神秘的依据。
大概是这些年来,过年已经在我的心目中淡去了吧。如果不是昨天在微信群有北方的朋友发红包,真不知道已经到了过小年的日子。作为南方人,总认为腊月二十四才是小年。昨天还曾在心里提醒自己:明天记得给远方的亲朋道声“小年好!”结果,一觉睡去,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是一位在南方的好友送来小年祝福,我可能压根就记不得今天是过小年了。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过年意味着什么呢?沿袭和承接这一古老的节日,对于国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许多民族的这种节日,是因为宗教、因为信仰。我们这个民族的这个的节日,是因为什么呢?有人说,我们中国人过年是因为憧憬、因为期盼,所以,人们既为他人送去祝福,而且自己也收受到许多的祝福。
然而,我们憧憬的、期盼的是些什么呢?我们的祝福又是些什么呢?
是快乐,是幸福,是升官,是发财,是步步升高,是财源滚滚,是风调雨顺,是国泰民安……
过去的人们过年,似乎有比较繁缛的仪式,通过种种仪式来规约人的内心和行为。比如晚辈给长辈行跪拜礼,好像这是“拜年”中最为重要的“一拜”吧;再如家族举行祭祖活动,一家人、一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必须参加,好像这也是过年的一项很重要事情;再如,家里或族里的大人、长辈给小孩、晚辈很正式地提出一些礼节性的要求、言语和行为等方面的禁忌等等。
今天我们过年还有多少仪式呢?老的仪式因为陈旧不堪,被淘汰掉了,新的仪式似乎没有见到影子在哪里。失去了仪式,没有了仪式感,年味自然就没了,过年给予人们心灵的安抚、灵魂的净化、行为的规范,更是烟消云散了。
在长期物资短缺生活匮乏的年代,人们、特别是小孩子对过年有吃饱吃好穿好穿暖的期盼,在过年的日子里,满足口腹之欲,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和幸福。
在今天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的年代,人们对过年还有什么可盼的呢?内心没有期许、精神缺乏寄托、灵魂不愿澄明,过年还能过什么呢?
我真的已经不太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过年,应该过什么样的年,应该怎样过年了。
如果要让这个全民的“节日”传承下去,就必须赋予这个节日以新的内容,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特征,要让人们像过去那样对过年有“盼头”,要使过年过得有味。
图片发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