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宁往甘肃,我们乘坐了最便捷舒适的动车,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甘肃的张掖。
七彩丹霞
张掖是公元前111年建立的,地处河西走廊,是汉朝四郡之一。当时汉武大帝设立此城的念头是"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才起名叫张掖,它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后来张掖各方面发展的竞超过了早它十年建城的兄长武威(公元前121年),这就有了人们常说的"金张掖,银武威"一词。
到达张掖已经是下午五点,但是,甘肃的夜来得特别的晚,要到晚上九点才夜幕降临,当地人晚上十点才刚吃完饭去大街上散步。
我们今晚就住张掖地质公园景区,放完行李,我们就去了丹霞地质公园。丹霞一起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家明月,华星出云间”。景区一共有四个观景台站点:七彩仙缘台(2号)、七彩云海台(1号)、七彩锦绣台(5号)、七彩虹霞台(4号),最好看的是七彩虹霞台,日落好看。
原本想着去5号台看丹霞日落,可是在第一个景点2号台就已经被绚丽的色彩迷恋得挪不开步伐。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我简直不敢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地方。如果说世上真的有仙人存在,那张掖丹霞绝对是仙人作出的神来之笔。材料不过是一些红色砾石、沙岩和泥岩,巨人的手一挤一推,层理交错的线条就出来了,这里塌陷凹进去一点,那里突出来一点。然后用画笔刷上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鲜艳的色彩,一幅色彩斑斓、灿烂夺目的壮美巨幅画卷就展示在面前。
在2号景点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我们插空拍了不少照,才恋恋不舍赶坐着摆渡车去了3号景点。此时,太阳被厚厚的云遮住了光辉,没有了阳光的照耀,绚丽多彩的丹霞地貌像失去了聚焦灯的光环,变成了哑光,顿时逊色不少。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到达最精华的5号景点时,太阳已提前落下去了,天色愈发模糊,没能在5号景点欣赏日落的绝美风光,心里有点小遗憾。遗憾,也是生活组成的一部分。
站在制高点,俯瞰整个张掖丹霞,五彩的颜色不再鲜艳,像波涛汹涌起伏的海浪一样,一层层,蕴含着刚劲的力量,有排山倒海般压倒万物之势。张掖丹霞奇观的美,不仅在绚丽的色彩,柔中有刚,有种摄人心魄的味道。
时间已经晚上九点半了,我们在朦胧的夜色中乘坐最后的摆渡车离开景区。
千年咽喉河西走廊
我们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最窄处仅仅几十千米,曾是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称凉州、雍州。
河西走廊是富足之地,又是交通要塞。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易主频繁。在河西这个民族活动的历史大舞台上,汉族以及东方来的党项等族,北方蒙古高原来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族,南方青藏高原来的羌、吐谷浑、吐蕃等族,西方来的昭武九姓和其他胡人、哈萨克等族,以及从这里西出的乌孙、月氏等族,东去的沙陀等族都曾同台或轮番演出过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历史活剧。
一路上,多少或悲壮,或柔情,或令人叹惋的故事曾在这条狭窄的长廊上演,演绎了千年,赋予了河西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民族浑融的斑斓色彩。
历史翻开到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让傲视群雄的汉高祖认清了大汉王朝的外强中干处境,自此,河西走廊成为汉朝公主和亲的不归路。
终于,河西走廊迎来了希望的驼铃声,那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队伍。可惜,这一等,就是十一年。其中张骞两次被匈奴抓走,对他软硬兼施,但他意志坚定,时刻不忘自己出使西域的使命。他在第一次逃出匈奴时,往东就是日思夜想的长安,居然他还是义无反顾调头往西,继续出使西域的使命。
历经千辛万苦,张骞回到长安。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西域的葡萄美酒,更是汉武大帝进攻匈奴、收复河西走廊的希望,是大汉告别和亲之辱的最佳契机。
霍去病的战马一直追到敦煌,才勒住马绳。汉武帝刘彻在河西走廊设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戍兵屯田,终于将河西走廊并入华夏版图,此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佛教东传,丝路西去,这里是经略西北的咽喉,亚、非、欧文化自此能够交融,繁华辉煌的东西经贸拉开序幕,碰撞出蔚为壮观的斑斓景象。
安史之乱的战火纷飞,趁内乱之危,河西走廊落入吐蕃的手里。痛失河西走廊一直是大唐的心底隐痛。后来,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举旗收复了河西走廊,派十路人马,九死一生向长安通报了令人震惊的好消息。
大唐政府以隆重的仪式,迎接了悟真高僧信使队伍的到来,唐宣宗听到这一喜讯后,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赞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但是,丝路昔日的繁荣景象却一去不复返了。历史的车轮继续往前,河西又有甘州回鹘、西凉六谷族等政权峙立,又经西夏至元代的统治。在这段长达600多年的时间里,河西主要被少数民族政权管辖。
回望千年的时光,凝聚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一堵城墙,一个土墩,一幅精美绝伦的壁画,一窟满壁风动的洞窑,默默散落在河西走廊各个角落。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继续沿河西走廊西行,我们来到嘉峪关。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明朝内忧外患,只好弃舍汉朝的阳关、玉门关,甘于退居于嘉峪关设立疆界。所以,明朝的长城是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
嘉峪关从苍凉的大漠戈壁中拔地而起,像剑一样穿过沙漠的心脏。岁月如斯,守关将士气震山河的呐喊,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乡愁,战死疆场的白骨,都被雄关漫道的大地变幻成漫天黄沙。
参观完嘉峪关,我们又来到旁边的天下第一墩。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 丝绸之路之旅第三站——如意甘肃如今,第一墩已被千年的时光风化成一个土坯,若不是领队的介绍,我真不知这堆土在历史上举重轻重。
我们去了第一墩历史体验馆,通过沙盘了解了嘉峪关的整体地理地势。嘉峪关北边是常年积雪的山峰,西边是讨赖河,依山势而建。难怪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曾经有过生动的吟咏:“嘉峪关,雄险画皆难,墩堡遥遥相互望,长城道道连关山,猿臂也难攀”。
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
我们来到讨赖河边悬崖,站在悬崖绝壁上的玻璃平台,我战战兢兢的往下看,河边是刀削般的峭壁,离玻璃平台几十米高的河里湍急的河水奔流不息。不愧为无人能渡的天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