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远方有你

作者: 默怡 | 来源:发表于2023-05-26 03:50 被阅读0次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卡莱尔

    小时候,总爱独坐在田埂上,看悠然的云,听萧疏的雨,赏明净的月。喜欢高处远眺,看起伏的山脉,错落的稻田,聚散的屋舍,或是墙院上,一丛不知名的野花。那是令我想念的往昔,简单而懵懂,令人留恋的好时光。如今住在高楼大厦,听不到布谷鸟的鸣叫,看不到山那边的海,生活在喧嚣尘世的我如此孤独,是书中的文字使我得以重建记忆中的乌托邦。圣奥古·斯丁有句话“世界就像一本书,不去旅行的人只读到了其中一页”。可还有一句我更欣赏的话“阅读有时像旅行,你可以走得很远。”它们不仅让我走得很远,更让我这颗在繁华喧闹下的孤寂心灵得到慰藉。

    午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

    每一张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很和煦,与这平淡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心境。震撼,是我对这本书最为直观的感受。我似乎看到了阿米尔在阿富汗经历的纷飞岁月,是如何奔驰,推过了冬季,迎来了春天。看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在那个残酷、绝望、苦难和贫困的世界,如何找到几许微弱的希望之光来救赎和抚平痛苦。我仍然能感受到,阿富汗普通民众蒙着灰尘的面孔背后来自灵魂的悸动。那个贫瘠、战乱、破碎的国家,却教给了我最能救赎的真理:无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不要用恶言咒骂它。当夕阳反射在贫济院的窗户上,像射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

    就像阿米尔所说,如果今天有人问起哈桑、索拉博和我的故事结局是否圆满,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毕竟,生活并非印度电影。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的缓慢前进。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在饱受困难的同时,也是为了看看它究竟可以有多美好。而究竟能看到多少,看到什么,往往取决于你的追求。求真,向善,憧憬美好,同人类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抗争到底。这,就是人性!

    黄昏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来到的。——《麦克白》

    欲望生出野心,借命运的名义发作。这是一个冬日的黄昏,窗外肆意的寒风呼啸着,我翻开了这本作为莎土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小说——《麦克白》。荒诞与滑稽,欲望与使命是我对其的注释。一名忠肝义胆、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会去听信女巫胡言乱语的蛊惑,去选择屈从夫人的怂恿激劝,做出了弑君杀友的叛逆之举,最终将自己引向毁灭的深渊?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命运的必然、还是应该遏制内心的欲望?然而都不尽然,这一切并不是宿命的悲剧,麦克白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种种虚伪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让他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自己既定的结局。理想与道德的力量相抗衡,最终还是麦克白的道德输了。“别让邪恶进入你的内心,如果它驻扎在你的心里,那么没多久,你赶也赶不走它了”。

    清晨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呐喊》

    愿以吾辈之青春,守卫这盛世之中华。春日的清晨,日光穿过云层展露出无与伦比的光芒。我翻开了微微泛黄的书页,看见历史的车轮往前推数十年,那翻开历史一查,没有年代,满本都是写着“吃人”二字的时代。翻开《呐喊》,我依旧能看到鲁迅先生挥起的那面新文化运动旗帜,那是对封建旧礼教、旧思想开战的有力宣言,在那个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可悲时代里,即使体格健全,可是愚弱的国民,也只能做些毫无意义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可即使长夜如此漫长,却也不能阻挡白昼的的出现。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烂的房子里,待着许多熟睡而不知死亡悲哀的人群中出现了较为清醒的人,便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固然山河破碎,掷笔碎,国弊民穷,可依然有人挣扎着觉醒起来,掷笔为剑,去劈开那无尽的长夜,击溃那腐败、令人作呕的时代。无论历史向前走多久,我依然记着鲁迅笔下那强有力的宣言,依然记得拥有伟大信念的中国人,我记得那个觉醒的年代。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赫尔曼·黑塞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一本好书不一定是黄金屋,但它可以是一列火车,至少带给你一次奔驰的机会看看远方的风景,让自己变得辽阔。明白自盲从和轻信,不再平庸与茫然,看清世界,明白自己。

    听闻远方有你,我自始终相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闻远方有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kh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