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我写下来的,只是我遇到的普遍性的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个别。在我看来,它们更加不可思议。
在曾经那个热火朝天的职场上,我习惯了每天记下都干了什么。在平台上也是如此,几个小薄本子记录了每天的互动点赞,感恩、友情在里面,无奈和歉意在里面,提醒和警示也在里面。
每逢推文那天,便心神不定。等到过了凌晨十五分,看到了那篇上榜文得的钻,准确推算了它的名次后,才或兴奋或失落地关灯睡觉。
一些细致的情景就不再提了。总之,写作陷入了一种人际关系里,一种职场上的赶帮超的氛围里。
很久以前,我告诉周围的同事在平台上写文,有一天,其中的一位年轻同事满怀真诚地说:“主任你写得很好,是不是要成为网红了?”……以后我没再跟他们提过写作的事。获得“简书优秀创作者”以后挺兴奋的,但也没像获得“简书创作者”时那样往朋友圈里晒。
家里人对我写作的态度,我认为也好不到哪里去。当我颇为得意地对先生说,现在每天能稳定地挣一百左右钻贝相当于十来块钱的时候,他对我说:“我每天给你三十块钱,你别写了。”玩笑话,却也是实在话。家里有很多“责任担当”都需要我,但我却在“虚无飘渺”的路上乐此不疲……
这一切倒也没有太多的什么,关键的是,关于写作的方向,我觉得自己站在了十字路口上。同一平台衍生出来的几个写作学习群,老师们对于小说创作完全不同的理念,也令我感到无所适从。
自己每天写的,到底有多少意义呢?正如一位老师说的,我们每天都在平台上制造了很多垃圾。自己又何尝不是其中一员?
我想自己总是兼顾得太多,想满足自己写作的热爱,又想证明自己也能从中获取收益;想要做一个有理想的超脱的人,又想做一个世俗的平常的人。
就这样追寻了几天。昨天在平台上看一位文友的文章,忽然有所悟。他说:东坡诗文常露见超脱,不希望执着于物。但对于“超脱”的执着,成了一个死循环。
对待任何事物,太执着,反而会成为一个死循环。入不了,又出不去。
就像榴莲,我若喜欢吃,就吃好了,不必考虑它难闻的难合于众的气味。若不喜欢吃,就不吃,不必考虑别人适应它的味而我为什么不能。
就像送书的那个女人,送完了,就不再认识你了。若执着于你看了喜不喜欢,是否按照书上写的做,来追着你问,则是无聊兼无趣了。
又回到我的写作上来,我忽然想起,自己在对先生说平台上的只写作不点赞的“奇事”时,他是这么回复的:我倒是希望你写作只给自己看。
我们只需要做自己就行了。
我曾认为最不懂写作的人,却说到我心里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