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成长励志
到底怎么做才是爱孩子!陕西商洛高校老师辱骂学生的启示

到底怎么做才是爱孩子!陕西商洛高校老师辱骂学生的启示

作者: 凤栖梧001 | 来源:发表于2019-08-01 23:38 被阅读0次

    什么是爱孩子?给他喜欢吃的,给他喜欢喝的,满足他所有的愿望,顺着孩子的心愿去做事,即使你都知道不对,还要顺着孩子的心思做,就是爱孩子吗?

    如果你真这么认为,那您的孩子,现在一定让您十分头疼!对吗?

    陕西商洛高新学校老师辱骂学生:

    近日爆出的陕西商洛高新学校一名初一的女学生只因学习分数不高,半年内持续遭到班主任不断的人身攻击、辱骂,当我看到新闻的时候,老师已经受到处分,并去给学生道歉。

    事情似乎已经尘埃落定,可我却在想,如果一开始这名女孩的父母要是早一点相信孩子的话,是不是孩子受到的伤害就能小一些呢?

    孩子在刚来到这个学校没多久,就跟自己父母提过老师总是辱骂自己,可家长居然不信,

    又过了几个月,孩子实在忍不住了,跟奶奶说,你们要是不信,我给你们录音,孩子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录了100多条,孩子的奶奶听到几句话,就已经气的哽咽,才去学校反映,而此时这名女生已经默默的忍受了很长时间,这段时间对这个女孩来说,我感觉一分一秒都是煎熬。

    为什么家长会不信自己孩子说的话呢?就是单凭自己的第一印象,老师怎么能这样呢,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有些夸大其实呢?

    你能先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孩子对自己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呢?

    到底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有多了解呢?

    新闻里说,在来到学校之前,这是一名外向、活泼的孩子,可因为这件事,变得足不出户,在家也不爱说话,变得沉默寡言,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行为反常,身为父母竟然没有察觉?还能说自己了解孩子?

    孩子们的心理的活动经常会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不是听他们怎么说。

    如果孩子们告诉你他已经不再跟某人来往,你相信了,可有一天,你在某个路口,看到自己的孩子正在跟他口中说已经跟自己口里说不来往的人相聊甚欢,你还会信自己之前听到的吗?

    当然了解孩子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不会这么简单,想要在了解孩子某一行为背后真正的意义,我们就要解孩子们全部的生活经历,孩子行为从何时开始反常,这个时间点很关键,谁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改变,一定有什么事情,让他们做出改变,身为家长,要找到这个改变的原因。

    孩子们自己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他整体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达。不了解孩子发生这个行为的生活环境,你就很难理解他们正在做的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

    有了二胎,老大的行为反常,让父母头疼,为什么?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5岁的孩子,家中独子,在家中生活非常快乐,所有家庭成员都围着他转,每个人都很愿意满足他的需求。他是妈妈最爱的宝贝。因为爸爸经常不在家,妈妈总会满足他各种心血来潮的要求。但当男孩偶尔表现出没有教养或者胁迫性动作,妈妈会很气愤。但最后还是会妥协。

    这一切直到他妹妹出生,这个孩子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很可惜在一开始,孩子的父母并为发现这一点),在孩子他8岁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之后,就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他开始自暴自弃,不认真学习,做事拖拖拉拉,还经常惹妈妈生气。让他妈妈很头疼。

    他的妈妈根本想象不到,自己的老大能做出这些反常的举动都是源于哥哥对妹妹的出生这件事的态度存在问题,在哥哥看来,自从妹妹出生以后,妹妹便取代了他在家中的地位,成为所有人的焦点,而不再是哥哥。

    哥哥需要所有人继续关注他,这是他的目标,他通过一系列恼怒家人的行为,以此让全家人再次给予他全部的关注。

    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与我们看到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无法将一个孩子负面的变化归结到另一个孩子的出生。

    物理学告诉我们:落向地面的石头一定会朝着某个方向,以某种速度持续滑落,个体心理学也有个观念与之对应:在个体“心理”下落的过程中,因果关系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起作用的是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错误。

    老大不断的犯错,并不是真的要惹父母不开心,而是想要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只是父母很难理解到这一点。

    孩子在某一情境下表现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并不是因为客观事实,而是基于孩子自身对这件事本身的自我感知判断,也就是孩子从自己角度看问题的态度。

    孩子在2、3岁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自己要追求的优越感。他会为了得到这份优越感,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达到目标。哪怕目标是错误的,一旦孩子在心目中认定,就很难轻易更改。

    这便是我们人类奇妙的心理:对事实起到关键作用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看法甚至能决定我们的行动目标。

    11岁的孩子毒死自己背后的原因

    《儿童人格教育》一书提到了自卑情结,一开始我怎么都理解不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直到最近听李玫瑾教书的讲座,她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11岁的孩子在家中毒死自己。

    天哪,听到这儿,作为一个母亲,我真的不敢想象,一个11岁的孩子怎会对自己如此狠绝呢?

    他的父母得有多伤心欲绝呢?

    孩子毒死自己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孩子的妈妈没有满足他刚刚提出的愿望,他心里不开心,于是负气毒死自己。

    李玫瑾教授分析说,这个孩子能有如此偏激的行为,正是因为他的妈妈太爱他,什么都满足他,什么都给他,一旦有一天,他的妈妈不满足他的时候,他就用用妈妈对自己的那种“爱”来惩罚她。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被溺爱,被母亲的爱过度纵容的孩子,他从来不知道付出,只知道毫无底线向自己的父母无休止的索取,终于有一天,自己的母亲接不住了,向孩子提出要礼物的条件,孩子从来没被这样要求过,他不想承担这份责任,他也不知道自己做事的后果与要承担的是什么,于是,才会想都不想的做下不可弥补的事情。

    这样的孩子,有着一定的自卑情结。

    什么是自卑情结呢?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我们追求优越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自卑,因而试图通过富有成就的追求来摒弃这种自卑感。 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我们对这种富有成就的追求, 或者当自卑感因为对身体器官缺陷的反应加剧, 并且达到某种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时,才会出现心理问题。 而这时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是我们自身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分、过度的自卑感, 它有一种力量,能够让人们去寻求较容易获得的补偿以及更有欺骗性的满足。

    一个小男孩不会游泳, 因为这个原因,他遭到了他身边朋友的嘲笑。终于有一天,男孩忍无可忍, 从跳板上跳到了深水里。 大家花了很大力气才把男孩救上来。

    他不会游泳,却因为别人的讥讽跳了下去,不可理解?

    不,会这么做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他内心有一定的自卑情结,对于拥有这样情结的的孩子,他总会担心自己被人嘲笑、忽视或贬低。因此, 他经常会被别人的意见所束缚。

    拥有这种情结的孩子就好像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度里, 容易让自己形成多疑、 嫉妒和自私的性格特征。

    事情往往都是这样,拥有自卑情结的孩子更看重尊严,当他感觉要失去尊严的时候, 他会为了克服怯懦铤而走险。

    拥有自卑情结的孩子通常会成为挑剔的人。 他们不愿表扬他人, 当他人被表扬时, 他们会充满憎愤。

    一个人如果并不是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成就,而是通过贬低他人去超越他人,家长如果注意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特征,就要指出孩子他们错误的想法, 向他们解释错误所在, 告诉他们不要期望不通过努力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帮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伴建立友好的关系,告诉孩子们即使别人有些事情做错了,成绩不好,也不可以看不起别人。

    不然,孩子会因此丧失生活的勇气。孩子一旦对未来丧失信心,他们就会在现实中退缩, 就会去追求生活中一些无益和无用的东西,以此作为补偿。

    《儿童人格教育》是一本帮你更深入的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一本书,时至今日,当我看到有了二胎,老大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后,我认为这本书对解读今日社会存在类似现象的存在,依旧深有启发。

    这不是一部适合“速食”的书,需要你静下心慢慢的读,整本书文章内容不是那么有条理,似乎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不同的章节内容说着同样的事情,就是这样把一件事说清楚,因此,需要读者来回的读。有些内容,我个人感觉因为翻译的原因,你无法真正领悟作者原著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你只能在上下句中来回揣测你不确定的句子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过,这都掩盖不了这部书中的内容带给我的喜悦,希望这本书,也能给为人父母的你,带给一点启发,帮助你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他、信任他,给予他更多陪伴和关怀,帮助他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到底怎么做才是爱孩子!陕西商洛高校老师辱骂学生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wh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