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莫言的《晚熟的人》,书中每一个人物,和莫言老师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人物在莫言老师的笔下,栩栩如生,一个个活灵活现,跳跃在字里行间。
欣赏着书中每个故事,体会着故事里的人情世故,想象着故事里的场景,不时发出感叹,莫言老师是如何练就这般技能,随时随地,捕捉一个个生活里活灵活现的人物。然后站在旁观的角度,给生活里那些鸡零狗碎,赋予生命,给予这些生命一片天地,尽情展示社会的现实与黑暗。
不为自己吹牛辩解的诗人:金希普
「诗人金希普」,是《晚熟的人》里第六个故事,故事开篇,莫言老师以家乡人离不开的大馒头开篇,引出春节前夕,县领导们举办的聚会活动,娓娓道来,引出故事里的主人公,金希普(一整个故事读下来,我还是很好奇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一不小心,我就要成这位故事里的主人公为普金希了)
故事里的金希普,小时候就与莫言老师认识,但一直不受人待见。
莫言老师笔下,这次的领导聚会活动,金希普是我见过最会吹牛的了,进门自我介绍,就谈及自己从小写诗,一路走来,取得多少让人望尘莫及的成绩。
金希普最后那一句“我深知,一个诗人,离不开家乡这块热土,离不开县委县政务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在座各位相亲的提携帮助……”,读到这里,我对这位主人公的印象就更加不好了(毕竟生活里,我就不太喜欢这种官场上一套一套的人)。
开场即是如此官方,这种领导聚会金希普(这名字写了几遍了,还是会下意识写成普希金)怎么会放过与各路领导好生熟络熟络呢?不过让我最开始我有疑问,为什么参加个聚会活动,金希普带着名片和专职摄影师。
后来这位诗人金希普跑到莫言老师姑父家,厚着脸皮胡吃海喝七八天,还满嘴胡言他能使唤得动胡书记(县委书记),姑父一家原本不信,可看到那些与胡书记,各路官员亲密握手的照片,姑父一家真的相信这位诗人,能给儿子在县城谋得一官半职,甚至东拼西凑,足足给了金希普两万块钱。
结果不言而喻,金希普联系不上,姑父儿子工作没着落,两万块也跟着打水漂了。
简简单单一个故事,在莫言老师的笔下,把金希普这个人物骨子里那种厚颜无耻,牛皮吹上天的性格描写淋漓精致,尤其金希普每次告诉大家,他没有吹牛时,那种我不辩解的劲儿,我看的是想笑的不行。
“各位领导,各位老乡,我知道有很多人以为我在吹牛,我不辩解。喜马拉雅山有8844.43米高,有人不相信,但喜马拉雅山从不辩解,它屹立在那里,悄悄地继续长高。有人劝我低调些,不要张扬,但大海,浩瀚的大海,从不低调,它卷着巨浪呼啸而来……”
读到这几句时,跟着文字我都已经想揍这份金希普了,不过那几句山不辩解……海行事高调,似乎又有几分道理,金希普有这口才,也难怪姑父一家会着了他花言巧语的道。
生不逢时的作家诗人:表弟宁赛叶
故事开篇以“我”为第一人称,以我与表弟宁赛叶一场酒桌上的谈话为主线,传达出表弟宁赛叶这个人拿轻怕重,盲目自信,自觉高人一等,自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奈何生不逢时,无法像“我”一样,在文学界如鱼得水。
在“我”和表弟的对话里,表弟宁赛叶对这个社会极为不满,可传达出来的,是他自己啃老、败家、轻浮……总把自己的不作为,当成别人对他的不帮助。
……
书中还有很多简单易懂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源于生活;想想平日里我们记录生活,但偶尔总会觉得素材不够,这样看来,只是我们缺乏把生活用文字还原罢了,或许尝试一下,虚构一个名字,就能把我们所生活的社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呈现出来。
虽然这本《晚熟的人》才读到一半,但我的感受是故事都是源于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就看你会不会娓娓道来。
当然要做到故事源于生活,素材反应社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边走边学,边走边积累,边走边经历……某一天,这一步步的生活就是我们的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