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假期能有这么长,因为今年的特殊情况,从年前到现在,我依然处于休假状态。
虽说,单位要求了远程办公,只要完成工作任务,时间还是自由支配的,没有特别的事情,我也是绝对足不出户。
从窗外望去,阳光明媚,万里晴空,路边的树也慢慢的恢复生机,一切都在复苏,春天真的来了!
原本,我就是个闲不住的人,每年的这个季节,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出去玩。但,现在我只能安安稳稳地“窝”在家里。看着窗外的景象,实在是按奈不住想出去透透气的心情。
说走就走,全副武装走出家门,可是目的地在哪里?开车沿着二环主路一路向南。
为何向南走呢?一直觉得北京的古色古香在南城(也就是原来的崇文和宣武,现在已经分别并入东西城),那里有我喜欢去的两个地方,陶然亭公园和天坛。
路上的车并不多,也可能是工作日的原因,总之,不会像平常时期那样拥堵。
这个时候,我也不确定公园能不能开放,反正出来了,索性碰碰运气。
我直接驱车去了天坛。非常幸运的是,天坛正常开放,只是祈年殿、圆丘、行宫几个容易人群聚集的场所封闭了。
天坛来了好多次了,但是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每一次走进来,都非常喜欢。
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每次我都会按照固定的路线走一遍。这不沿着路走到了七星石的地方,据说,这七块石头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被人从别处搬来,摆放到了这里。
再往后走就是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这会不对外开放,我们就从外面一督吧。

走一走当年皇帝走的御道,我不知道这条汉白玉铺砌的路,是不是当年留下来的,还是后来重新修缮的,总之走在上面很光滑的感觉。走到尽头,过了成真门就是圜丘了。

圜丘也关闭了。只能在围栏外望一望了。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位于天坛南半部,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至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自己计算吧!可以看出古代建筑的神奇吧,几百年依然保存完好。

看完圜丘,沿着古树林立的小路,一路向西,穿过三山门,再向西走。这是当年皇帝来的时候暂时居住的场所,行宫。
行宫外围有一圈宽宽的护河,现在已经是干涸状态,具体多深,目测我没有概念。整个行宫看起来还是很宏伟的,虽然比不得故宫的规模,但也可以想象在当年也算是宏伟的建筑吧,同样行宫也关闭了。
说实话,这个行宫,我也仅仅进去过一次而已。

逛到这里,基本的建筑就逛完了。沿着路往来时的方向返回,中间又折返到了双寿亭去看看。这个亭子是后来翻修的,还是很新的。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翻修后的,总觉得破坏了原本的古韵味,可不翻修,破败的样子估计更多人不愿意看吧。
据介绍,这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祝寿建立的,原址在哪里没有记载,只说是迁移到了这里。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唱歌的老人,惊叹于70多岁的年纪,声音还那么的洪亮,底气十足。

最后,回到了祈年殿附近的长廊。原来,每次来的时候,人都很多。每个座位都会被唱戏老人坐得满满的,各种混杂的戏曲声音,缠绕在一起。我也第一次有机会,能坐到这里一边休息一边欣赏旁边的风景。
看看时间,这样慢慢悠悠地边走边逛,已经逛了两个多小时,忙里偷闲出来寻找春天的气息,呼吸新鲜的空气,感觉真是不错。
希望一切快快来好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