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10岁的杨荔童小朋友写了一篇随笔《瘾》,是2018年10月8日中午完成的。文章借事说理,由表入内,呈“讲谈”色彩,重哲理感悟,读之令人玩味不尽。
我想问荔童小朋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写随笔?
说实话,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以为作者是高中生,至少得是初中的学生才会关注“瘾”的问题吧。可打开文章篇末落款作者四年级,我有些惊到了。中年级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随笔作为议论文的变体并不容易上手。
第二个问题,你的认知能力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瘾》这篇文章思维有深度,成文速度快,足见作者思路顺畅。小作者从生活现象引出自己读书上瘾的经历,然后按“瘾”字本源分类,在认知层面剖析利弊。随性一笔,随笔一记,随感而发,叙事议论从容而语,温文淡定,俨然一位儒者。可是,四年级按课标要求还没有进行篇章习作训练。如此厉害,怎么习得?
我喜欢观察周围的孩子们,发现多数学生有厌烦写作现象。我的观察可能有失偏颇。但以下三种现象确实存在,一是很多同学写作文抓耳挠腮无事可叙,二是很多同学写过几篇作文就江郎才尽无话可说,三是很多同学背“好词好句”成堆可就是不会用。平时老师也经常告诉大家作文重在积累,大至社会问题小至花鸟鱼虫无可不写。还说作文讲究感悟,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个想法只要是自己的都弥足珍贵。
可是,感悟从哪来?素材又从哪里来?
荔童小朋友给我们以启发:写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于光远的解释是,“随笔即自由之笔,自由则自在。”于老是勤于思考的学者。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想在中国招一名研究生,计划招选的名单里就有于光远,可他却没有报考。他决心干革命事业,放弃了做大物理学家的梦。后来,他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他喜欢写作,一生著作等身。他写随笔的方法是随手、随便、随心。
随手记。苏联学者柳比歇夫写了一本书《奇特的一生》,他用56年时间实践“时间记录法。”很简单,开始只记录项目所花时间,比如今日看书一个小时、写作20分钟,养成习惯后增加详细内容,每天坚持。
随便写。就是捕捉脑海里第一时间产生的想法。“冥想”和“词刺激”两种方法都挺实用。每天至少记录三组概念,每组至少三个词语。词语背后要有故事。每周进行一次梳理,让自己进入叙事状态。
随心而欲。就是让思维天马行空。一要学会分享,不吐不快时不要憋着;二要每天和自己对话。用手机录下来,发现自己内心的问题,静静聆听内心的声音。
总之,眼观笔,笔随心,所思所想由心生,这便是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