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驿路奇奇
孔庙门前都说旅行是检验一段感情的试金石,想要看看自己和另一半在一起合不合适,就一起去旅行吧。
这种说法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而早些年,在此种观念还未普及的时候,我就义无反顾地选择和想嫁的这个人到处走走看看。几年时间,假期短就近处逛逛,时间充裕就把触角伸向远一点的地方,过程中说不上多么惊心动魄,但南北的城市都曾涉足,甚至还出过两次国,不管怎样,都觉得用双脚丈量世界的感觉特别好,这是属于两个人的独家记忆。
有人说:走过的路,看过的景,终有一天会成为你的一部分,让你脱胎换骨,和你融为一体。还有人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些话实现的前提,大概是一个人得来容易,两个人达成共识难。
从恋爱到结婚,几乎每次旅行都会遇到一些状况。要么是没掌控好时间,飞奔向车站,赶在开车前最后一分钟上车;要么是赶上百年不遇的始发站晚点,临时更换站台,一时间手忙脚乱;还有几次,是行程规划上出现了一些分歧。不过还好,最终都圆满解决了。
在一次次的磨合中,我们逐渐适应彼此,也开始对旅行这件事有了新的领悟。我们慢慢明白:旅行这件事,并不是去的景点越多越好,行程安排的越满越好。反而是走走停停,闲适自在才最享受。本来嘛,出去玩是为了放松身心和实地体验的,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一闪而过,单纯为了合影留念,还不如PS几张过过瘾算了。
于是,当回想起这些年旅途中难忘的时光时,我们回忆起的是秦皇岛海边的日出和夜晚的海风,是吴哥巴肯山的日落,还有西哈努克某个人烟稀少的海滩上放空的那个下午,那些停驻能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到身心愉悦,也会在定格的瞬间令人充满归属感,实在是很奇妙!
至于旅行地点,多数人的刻板印象是:海边更悠哉悠哉,而其他地方则无论怎样都要走路,岂有不累?实际上,只要合理安排行程,一样可以做到游玩休息两不误。
上个月的北京胡同行算是这几年出行中最让人满意的一次。仅有的两天时间,前期计划时,有过一番犹豫,最终下定决心选择这里,除了考虑距离和人流,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原因就是弥补遗憾。
身处离帝都只有半小时车程的天津,来往频繁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城际开通以来,我去北京的次数也不过十几次而已,此前多数时候是因公或陪伴父母朋友,跟先生一起只有一次,还是来去匆匆,没能尽兴。那之后,北京在我们的共同记忆里成了一个望之近行之远的地方,连着两年春节都是在安排妥当之后临时出了状况没能成行。这一次的安排算是打破魔咒、驱散阴影。
提前一周订酒店、做攻略,避开现代气息浓郁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之类,转向古典气息浓郁的胡同作为此行的目标,而后集中锁定景点,去除相对偏远和孤立的,确定两日内大致的活动范围。剩下的就是收拾行装,准备一份美丽的心情出发。
清晨在南锣鼓巷和北锣鼓巷那些大大小小的胡同里穿行,午后钟楼、五道营、烟袋斜街闲逛,傍晚在北海公园或者后海吹吹风,间或流连于恭王府雍和宫、孔庙和国子监。走累了就喝点水吃点东西歇一歇,中午时分回酒店小憩养精神,偶然路过的小店里一起看喜欢的明信片和书签,一起猜想那些古旧胡同里发生的故事,看似慵懒的游玩方式,每天也能走到20000步以上。最重要的是,生娃后难得的二人世界,十指相扣之际,恋爱般的感觉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北京的胡同,除了古典气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让人慢下来,沉下一颗心,去体味一份自在闲适的归属感。虽然能带来新奇感的东西不多,但偶然的相遇也能带给人一些小惊喜。
比如:故宫主题的农夫山泉矿泉水,每个角色都配了语录。
再比如:不经意撞见了白石老人的故居,身临其中的,年代感附着着泼墨香。忽而有英文入耳,以为是讲解员,原来是父母陪伴孩子完成另类的寒假作业——录一段即兴的英文演讲。如此的教育方式,让身为父母的我们忍不住慨叹,也默默在心里勾勒着未来的育儿路线。
走过了一些地方,有思索,有领悟。于旅行,我和先生达成了共识:旅行的意义在于欣赏风景和增长见识。沉淀下来,是对旅行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每一次的旅行不仅是和自己所在城市找不同的过程,也是和自己内心的自己找契合点的过程,你需要用心去感受,眼界才会发生变化,那些触动才会永远铭刻在心里。所谓苍山雪、洱海月的浪漫,泸沽湖的静谧,哪一样不是要静下心来,慢下步子才能体会的呢?
两天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一直沉浸其中,每个瞬间都那么鲜活真实,内心足够放松,也足够快乐。回首之际我只想说:旅行的意义莫过于此,而我们的浮生两日,也的确是不虚此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