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雪梅读写交流群
006+杨布豆+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006+杨布豆+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作者: 一颗布豆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23:26 被阅读236次

    第一题:推荐《如何做出正确决定》


    标题:成功的人,都懂得倾听大脑内部的争吵

    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谁又知道其他人想做什么?对于类似的问题,你怎样才能找到确定的答案。

    上面这段话出自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经典小说《白噪音》,它描绘了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对大脑内部活动一无所知的情形。但生活是个不能安分的角色,它帮我们迎问题、接挑战,让我们处处要做决定。

    做决定有时很容易,有时很难。做出的决定有时带来正确结果,有时让人后悔万分。明智的决定和愚蠢的决定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如果我们了解了这条“线”,那么就有绝大部分的几率不会跨到愚蠢的那一边。

    今天要推荐的《如何做出正确决定》就是研究那条隐形的“线”的,它由美国《种子》杂志的自由编辑乔纳·莱勒编写,被称作是一本让读者更聪明的大脑决策指南。

    HOW WE DECIDE

    你可能会问了,就算我们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决策的,但肯定是和理性挂钩的,表现越理性,决策越令人满意。这种理性至上的论调在两千多年前首次由柏拉图提出,他将意识比作是两匹马拉着的马车,我们的理智充当车夫,其中一匹马表现良好,另一匹则是难以被驯服的犟种,也就是我们的坏情绪。

    柏拉图认为马车要想顺利前行,车夫就必须控制好犟马,也就是我们的理智必须主导一切。如果出现车夫被马牵着走的情况,那我们就相当于被情绪和冲动控制,成为“跌入下层世界”的傻瓜。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纯粹的理性总能帮我们做出正确决定吗?

    乔纳·莱勒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提出做出正确决定的要点在于了解大脑思考的过程。在书中,他点明意识包含的两个系统——理性脑和情绪脑,并运用大量有趣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二者的特点,帮助我们理解各部分脑区在做决定时的工作机制。

    本书的前三章介绍了情绪脑,告诉我们情绪脑是做决定时不可少的角色,但也要防止被它欺骗;四到六章主要分析了理性脑在思考方面的重要性,但如果不辅以情绪,只剩理性的人就是个疯子;最后两章给出了如何通过调和理性和情绪来做决定的方法——依靠情景,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果你曾为自己做过的决定后悔,如果你总是犹豫不决,如果你希望明天做的决定比今天更好,那么来读这本书吧。明白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那能帮助我们避免愚蠢的错误,我们的大脑也可以在思考中不断完善起来。


    第二题:听课笔记(谈收获)


    说到阅读理解,大家脑海中可能会冒出这样一些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尾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没错,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各种文章,回答各种阅读题。按说,我们的阅读理解水平应该不错,至少抓住主题、重述要点还是能做到的。但事实并不如此,我们中绝大多数的人在离开学校之后,几乎失去了阅读的能力:看书没兴趣、速度慢、易分神、合上书就忘记了内容……

    曾经的我也为此苦恼,明明想要通过读书来为自己附能,却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直到几个月前,我认识到所有的困惑都源自被动的心态和错误的方法,无论是阅读还是理解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带着问题进入,在书中寻找答案,通过思考和联系经验,输出能为己用、能传递价值的内容。

    心态转变后,我开始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不过,今天在听完释若老师第二讲课程之后,我对“阅读理解”又有了新的认知。

    释若老师强调对于写作者来说,“阅读理解”不仅要求我们有能转化知识的能力,更要树立产品思维,将文字形成知识产品。因为写作是要变现的,能够变现的就可以归为产品,就算你不考虑变现,只是希望文章有更多的人读,那这也是一种精神服务类的产品。

    产品思维对于写作非常重要。想要卖出自己的产品,就要找对顾客;想要有读者为你的文章买账,就要考虑好自己是为哪一类型、哪一区域或是哪一年龄段的读者发声。反过来想写作其实就是,一本书,我们懂,而某一批读者又刚好需要,我们就可以去写。

    一旦确定了读者范围,文章的主题就能更快确定,因为你只需要找到能戳这部分读者痛点的话题即可。比如,一本书的分主题有健康、婚姻、家庭、职场,你把读者定位为25岁左右的年轻人,那么你就要想这个年龄青年的特征:他们都是充满理想、斗志昂扬的,他们最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何提高职场竞争力。所以,你的目标一下就锁定在“职场”这个分主题上。

    另外,释若老师还详细讲解了“阅读理解”的技巧。

    第一部分是“速读”的技巧,学会这个技巧是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解读稿。首先要做的就是,细读书的封面、前言、目录、评价,能标在封面上的东西一定是编辑经过千锤百炼提取出的精华,目录能帮助你了解书的架构,而读者的评价可以启发你寻找更受人关注的要点。其次,要学会用引导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学会用扫视法来加快阅读的速度。

    第二部分是“精读”的技巧,释若老师将“六大阅读层次”一一进行了分析。记住这六大层次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在阅读中更好的发掘、提取书中值得写、有增量的地方。比如,关注“知识”这个层次,在遇到书中的原理、技巧、素材时就做个标记,写下关键字,提醒自己这一块能够进行加工使用;关注“审美”这个层次,就能对书中的金句、价值观敏感起来,提纯出这本书带来的独特享受。

    第三部分“重述”技巧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不会做知识转化,就很难形成一篇文章。“I-A1-A2”和“2W1H”都是文章中很常见的套路,但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用的。这两种方法都强调联系经历,相应的经历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给出能实际操作的应用方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敏感,在知识学习上要懂得链接。

    第四部分是“笔记”技巧,这一点我个人觉得非常受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没有过笔的思考很快就烟消云散了。我每次阅读前都会想几个最想知道的问题,但现在我觉得把它们都写在纸上更有效果。收集书评中的关注问题我也没有试过,这确实是一个确定读者和提炼文章主题的捷径。今后这几种方法一定要用起来。

    最后总结一下,做好“阅读理解”是写作的第一步,在进行这一步时要牢记 “知识转化”和“产品思维”。“知识转化”的核心技能是重述,要能联系经历,给出规划应用的方法。在阅读中要时刻关注“六大层次”,做好笔记,真正做到将知识吸收加工为自己的东西,并传递出新的价值。


    第三题:对RIA读书法的理解


    知识焦虑的时代,我们疯狂买书、买课、加入社群,生怕自己落后一步就步步落后。但可能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学起来效率低下,学过的知识也难以致用。

    原因显而易见:成年人的学习是要有主动性的,这并不是说能买、能听、能做笔记就够了,而是要能做到主动思考、主动反馈、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我们要先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能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学习而学习。考虑自己要学的东西是否真正有用,聚焦收益才是最大的内在驱动。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操作方法,RIA的第一步是阅读拆页。一本书可能很厚,但能打动你,对你有用的知识点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我们可以通过浏览目录、快速翻阅的方法先将书读薄,也就是在这一遍中先标记下关注的信息点。在精读的时候再把书读厚,反复阅读你的标记,如果读了三遍它还能打动你,那么就用“摘抄+评论”的形式把它写在笔记上吧。

    第二步是重述原文,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写在笔记上的摘抄复述出来,借助关键词来加深理解。一旦一句话能被你重述甚至是转述,那这个知识点已经做到被消化吸收。

    最后,是A的部分,也是将知识扣在自己身上,进行实践的必要部分。上学的时候我们读书多是为了应试,它们很少能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上,这就导致那些年读过的知识大都被抱怨“无用”。因此,我们要吸取教训,在现在的学习上多思考相关的应用场景。看看自己之前遇到问题时是怎么做的,想想为什么没效果,又应当如何使用书中的方法为自己赋能。

    实践出真知,读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熟练运用“联系经验+规划应用”的方法,一点点利用成熟观点搭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万卷书才没有白读。


    第四题:用重述方法,写一篇人物传记稿


    前段时间,“胡适打牌”这个话题突然上了热搜,原因是胡适写过的一段日记:

    胡适日记

    7月4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啊胡适!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都禁不住露出笑容,原来大师级别的人物也有懒散贪玩的时候。

    不过,大师之所以成为了大师,一定有其不可忽略的优秀品格。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文学革命的发动者,被誉为我国现代学术史第一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痴迷于读书,那段日记不过是他暑假中的一点休闲,之后当他决心参加留美考试时,就一心认真读书,再也没有放纵自己。

    胡适一生勤奋治学,他的成长经历给予了后人不小的启迪。这些在他的自传《四十自述》中都有体现,下面我们就从三个阶段来回顾胡适的“四十自述”。

    第一阶段:九年家乡教育

    胡适从小就被父亲认定是个聪明的孩子,不到三岁就接受了父亲的教导,认识了800多个汉字。不幸的是,在他三岁零八个月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牢记父亲让胡适读书的叮嘱,于是四岁的胡适就开始了求学之路。

    那个年代的读物远没有现在的启蒙书有趣,认识大部分字之后就要开始念《四书》和《五经》。很多孩子因此逃学,但胡适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读书,在其他人贪玩的时候,他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坐在角落与经典为伴。

    这“格格不入”的行为要归功于胡适的母亲。她每天天明便叫儿子去学堂念书,告诉他一定要努力,不要丢父亲的脸。她希望儿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在给先生的学费上都比其他人多好几倍。先生因此对胡适进行了“特殊照顾”,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亲自为他讲明道理。

    胡适的母亲还十分重视对孩子的管教。倘若胡适犯了错误,母亲会根据错误的大小进行不同类型的教育。但无论怎样重罚,母亲都不允许胡适哭出声,因为她教育儿子不是给别人听的。

    母亲对胡适的教导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胡适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第二阶段:上海求学路

    胡适13岁的时候,跟随去看病的三哥到了上海。初到上海,胡适进入了梅溪学堂,由于听不懂上海话被分到了最低等级的五班。但凭借已有的基础和勤奋的努力,几个月后他就升到了一班。

    后来胡适考取了中国公学,也是在此,他接触了民主政治制度,开始将精力转为研究白话文。

    那时,公学的同学们办了一份名为《竞业旬报》的报纸,胡适被邀请为报纸作文。胡适给自己定了规矩,就是文章一定要让别人看懂,这样才有更广的传播面。一年半的训练让胡适把白话文变成了自己强有力的工具,也为他几年后开展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在公学期间,胡适得了一阵病。在养病的无聊期间,他开始阅读古体诗,背过之后便诗兴大发,自己写了起来。诗越读越多,也越写越多。出于对文字的喜爱,胡适决定走上文学的道路。

    第三阶段:去国外留学

    1908年,皇帝和太后驾崩,中国公学掀起了风波,最后的结果是成立了一个中国新公学。胡适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德国教员,跟他学会了打牌、喝酒,经常是玩到天昏地暗,不醉不休。直到一次醉酒后被抓进牢房,胡适清醒了过来,决定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母亲。

    于是,胡适报名参加了留美考试,闭门苦读专心应试。他在第一场国文考试中取得了100分的好成绩,最终被成功录取。

    在康奈尔大学读书的时候,胡适最初是学的农学,但他对此完全不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他成功转了专业,学上了心仪的哲学和文理学。

    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胡适经常和同学一起探讨中国文学的出路。他们认为,中国的国情要利用民众的力量,要将教育普及到千家万户,让民众成为有文化、有思想的自由人。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掀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从胡适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成功的三点要素:家教、兴趣和自制力。胡适的母亲早年守寡,一个人养大孩子不容易,能让孩子坚持读书、受最好的教育更是不容易。倘若没有母亲的教育理念,胡适可能会有一个撒欢的童年,但我们恐怕也不会认识这么一个人。

    在母亲正确的引导下,胡适对读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喜欢做的事情他可以沉迷其中,勤奋钻研,设立并完成自己的目标。他曾经躲在被窝中写诗到半夜,不尽兴绝不停止。而在完成目标的途中,他宝贵的自制力是我们很多人都缺少的。他在打牌受到教训之后痛定思痛,决心考学就能摒弃掉坏的习惯,戒掉所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这帮助他一次次完成学业上的晋级,最终成就了自己,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在生命的长河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过怎样的人生。如果你有幸找到了感兴趣的事,那就设立一个有目标吧,在前进中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给自己一个可能。

    四十自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06+杨布豆+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xt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