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校加入的第一个社团极其不靠谱,它先是用几张华丽的宝石图片和一场盛大的开业舞会迷住了我们的眼睛,然后派来两位师兄。对于刚入学的大一女生来说,师兄们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何况师兄还很高冷?
高冷的师兄通知我们参加协会的活动:卖饼干。是的没错,我们高大上的宝石协会的第一场活动就是卖饼干,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也是协会组织的最后一场活动。
鉴于一个这么不靠谱的开端,不久后我坐在教室里参加心理协会的第一次活动时,内心充满了莫名的叛逆。
协会会长上台做了个简介,然后就每人发一份问卷,让我们当“被试”,在上百道题目给出的各项行为模式里选出与自己最接近的那一项。
这是一套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基础设计的问卷,然而我那时完全不知马斯洛是何方神圣,只是脑子一抽,忽然想试试一个与我截然不同的人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在每一道题后都勾选了自己最不可能的那个答案。
两周后,我参加下一次活动,正式听老师讲马斯洛,知道了人的需求层次由低到高的五分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5349603/deab1dc1277aa43c.jpg)
听完课后我正准备对照各层次进行自我分析,就听到了我的号码,原来有人在发上一次测试的卷子,我是第一个被点号的。
几个心理系的同学围在一起,都在盯着看到底是谁会站起来。待我走过去的时候,除了拿着我卷子的那个男生,其他人迅速散开了,剩下那男孩一脸呆滞地看着我,我几乎能听到他疯狂的内心独白:这变态竟然是个女生!这奇葩竟然长得这么文静!
我只能面无表情地自行拿过卷子,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抱歉,当然,还有点囧,既想大笑又想把脸捂起来。
我的分数是现场最低,对标的话是在最低级的需求层次——生理需要。作为一个衣食无忧、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这答案确实是匪夷所思啊!
下一次活动,仍然是在教室听讲座,这次来的是一位本校心理学系的博士,继续讲马斯洛。
博士姐姐形容美丽,气质清冷,自带女神光环,然而一堂讲座听下来,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好好吃饭。
她说她做学问曾做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自认为已经达到了需求层次的最高级别——自我实现。从高处往下看,什么都是蝼蚁,她一度把去食堂打饭、吃饭这种小事都看成是庸俗的、可鄙的。她说:“我差点把自己饿死,都快成仙了,结果我的胃出了毛病。”
事实证明,无论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也难以压制身体的病痛,她每天都在后悔,只求自己的胃痛能减轻一些,这需求档次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从那以后,她每天都好好吃饭,照顾自己的身体,甚至学会了做饭。
我原本有些后悔,后悔没认真做那套卷子,以我那时清高自许的程度,相信一定会得个高分。可是这堂课听下来,我却开始观察最低级的生理需求,也因此有了不少有意思的发现。
人们在生活中出现问题、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下意识地攻击自己,破坏自己的生理需求:不好好吃饭、喝水、睡觉,废寝忘食或暴饮暴食,于是造成神经衰弱、失眠、体重剧增或剧减、内分泌失调等一系列后果。当问题积累到难以承受时,有的人甚至会自杀,掐断生理需求中最基本的那一项——呼吸。
身体上所付出的代价除了让自己难受、让爱我们的人心疼之外,对于解决问题是没有什么积极帮助的。即使你原已到达需求的上层,看遍世事沧桑,可若损害了基层的生理需求,也很可能会跌落下来,只为病痛所苦。
生死之外无大事,世上也没有多少大道理。当遭逢挫折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还要逼着自己好好吃饭、睡觉,尽量别给身体再增添负担。这具皮囊也不过是借用几十年,好的坏的都是自作自受,谁又能替代、分享?
有一回,我在峨嵋山下的寺庙看他们的宣传栏,栏里贴着大和尚们做的功课,其中被放在首位的那份是一位大师写的,他说:人生的幸福就是每天大便通畅。虽然这句话让我一瞬间想了许多玄之又玄的东西,但是博士啊、大师啊,你们都是高端人士,怎么说来说去都是这么、这么返璞归真的事呢?
网友评论
谢谢打赏,太客气啦!
有次和同事说,早上起来自己搓元宵吃,被人笑话,说一个大男人还自己动手做元宵,买现成就得了。但我喜欢自己动手,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胃,得要活着精致点。
其实我写的每一行代码,都是一个人生的道理;
解决的每一个bug,其中都有人生的真谛;
嘿嘿~
多吃青菜,用智能厕所板,不行上医院。
到最后也不过赤条条来去